城市公交高温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客流高峰时段的情绪管理与驾驶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9-02

夏季高温叠加城市公交客流高峰,给驾驶员的安全运营带来双重挑战。高温天气下,车厢内温度常达 35℃以上,驾驶员长时间处于密闭、闷热环境中,易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早晚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道路拥堵、乘客上下车频繁、车内人员密集等情况,更会加剧驾驶员的心理压力与操作负担。若情绪管理不当或驾驶操作失误,不仅可能引发乘客矛盾,还可能导致追尾、剐蹭等交通事故。因此,掌握高温客流高峰时段的情绪调节技巧与安全驾驶方法,是城市公交驾驶员保障自身、乘客及道路安全的关键。

防御性驾驶 (5).jpg

一、高温客流高峰对驾驶员的双重影响

(一)生理与心理层面的负担

高温环境下,驾驶员长时间坐在驾驶座上,身体散热困难,易出现头晕、口渴、肌肉酸痛等生理不适。尤其是正午时段(12:00-14:00),阳光直射驾驶室,方向盘、座椅表面温度可达 40℃以上,接触时易产生灼痛感,进一步加重身体疲劳。同时,高温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人情绪易波动 —— 遇到道路拥堵时,易产生 “路怒” 情绪;面对乘客催促、询问路线时,易出现耐心不足、语气急躁的情况。

客流高峰时段,车内乘客密度大,人均空间不足 0.5 立方米,闷热的环境中还可能夹杂汗味、食物气味等,加剧驾驶员的感官不适。此外,高峰时段行车需频繁起步、刹车、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需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精神长时间紧绷,易引发心理疲劳,导致反应速度下降、判断能力减弱,增加操作失误风险。

(二)驾驶操作的额外挑战

高温天气会对车辆性能产生影响,如轮胎胎压因热胀冷缩升高,若未及时调整,易增加爆胎风险;车辆空调系统负荷加重,可能出现制冷效果下降或故障,导致车厢内温度进一步升高,加剧乘客不适与驾驶员烦躁情绪。而客流高峰时段,道路通行效率低,公交车常处于 “走走停停” 状态,频繁的制动与起步会使刹车片温度升高,若散热不及时,可能出现制动效能下降的情况。

同时,高峰时段乘客上下车速度慢,易导致公交车在站点停留时间过长,引发后方车辆鸣笛催促;部分乘客因赶时间,可能出现拥挤、争抢座位、随意站立在车门附近等情况,不仅影响驾驶员对后视镜的观察,还可能在车辆起步或刹车时引发乘客摔倒,增加驾驶员的处置压力。


二、高温客流高峰时段的情绪管理方法

(一)出车前的情绪 “预热” 调节

生理状态调整:出车前 1 小时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以防高温环境下加重心脏负担;可饮用 200-300 毫升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补充身体水分与电解质,预防中暑。同时,穿着透气、吸汗的棉质工作服,避免穿着化纤材质衣物,减少皮肤闷热感;若驾驶室座椅温度过高,可提前 10 分钟开启车辆空调与通风系统,或放置冰丝坐垫,降低座椅表面温度。

心理状态铺垫:出车前通过 5-10 分钟的 “深呼吸放松法” 调节心态 —— 坐在驾驶座上,闭上眼睛,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用鼻子缓慢吸气 5 秒,使腹部鼓起,再用嘴巴缓慢呼气 7 秒,重复 5-8 次,帮助平复情绪、集中注意力。同时,提前通过公交调度系统了解当日高峰时段的路况信息(如易拥堵路段、临时交通管制信息),做好心理预期,避免因突发路况引发情绪波动。

(二)行驶中的情绪实时疏导

即时缓解烦躁技巧:遇到道路拥堵、车辆长时间停滞时,可通过 “注意力转移法” 缓解烦躁 —— 观察窗外的绿植、建筑,或轻声播放舒缓的音乐(音量控制在 30 分贝以下,不影响听取车外声音);若因乘客催促产生情绪波动,可微笑回应 “请您稍等,安全第一,我会尽快送达”,通过积极的语言互动平复自身与乘客的情绪。

压力释放小方法:在站点停靠、乘客上下车的间隙,可打开驾驶室侧窗,深呼吸 3-5 次,感受外界空气流动;或双手握住方向盘,缓慢转动手腕,放松手臂肌肉;若车内温度过高,可在站点短暂停留时,到车外阴凉处站立 1-2 分钟,缓解闷热带来的不适。此外,可随身携带薄荷糖或风油精,当感到困倦、烦躁时,含服一颗薄荷糖或在太阳穴涂抹少量风油精,通过味觉、嗅觉刺激提神醒脑。

(三)收车后的情绪 “复盘” 与恢复

收车后不要立即离开车辆,可在驾驶座上静坐 5 分钟,回顾当日行驶过程中遇到的情绪波动场景(如拥堵时的烦躁、乘客矛盾时的应对),思考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是否有更平和的处理方式”,通过自我复盘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同时,收车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饮用冰镇饮料,以防刺激肠胃;可通过温水泡脚、简单的拉伸运动(如扩胸运动、腰部扭转)放松身体,缓解一天的疲劳;晚上保证 7-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为次日的工作储备良好的精神状态。

防御性驾驶培训 (10).jpg

三、高温客流高峰时段的安全驾驶规范

(一)车辆检查与准备

针对性车况检查:出车前重点检查车辆的空调系统,开启空调后观察出风口温度(正常应在 10-15℃),若制冷效果不佳,需及时报修;检查轮胎胎压,夏季胎压应比标准值低 0.1-0.2bar(参照车辆说明书),防止高温导致胎压过高引发爆胎;检查制动系统,踩下制动踏板,感受踏板反馈是否正常,若出现踏板变软、制动距离变长等情况,需立即检修。

车内环境准备:在车厢内放置足量的饮用水,供乘客应急使用;在驾驶室放置湿毛巾,方便随时擦拭汗水;若车辆配备窗帘,可将驾驶室侧窗窗帘放下,减少阳光直射;在车厢内张贴 “高温出行,请注意安全”“有序上下车,文明乘车” 等提示标语,引导乘客文明乘车,减少矛盾发生。

(二)行驶中的操作要点

车速与车距控制:高温客流高峰时段,道路能见度可能因热浪影响略有下降,且车辆、行人较多,需适当降低车速 —— 在城市主干道行驶时,车速不超过 40km/h;在学校、商场附近等人员密集路段,车速不超过 30km/h。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普通路段车距不小于 30 米,拥堵路段车距不小于 15 米,避免因前车急刹车导致追尾;起步时缓慢加速,避免因惯性导致车内乘客摔倒。

避让与观察技巧:行驶中密切关注行人和非机动车动态,尤其是在路口、公交站点附近,高温天气下行人可能因急于避热而随意横穿马路,需提前减速,做好避让准备;通过斑马线时,即使没有行人通过,也需减速至 20km/h 以下,防止突发情况。同时,频繁观察车内后视镜和侧后视镜,留意车内乘客的站立位置,若发现乘客靠近车门、扶手,需在起步、刹车前通过车内广播提醒 “请站稳扶好,车辆即将起步 / 刹车”。

站点停靠与乘客疏导:到达站点前,提前减速,开启转向灯,平稳停靠在指定位置(距站台边缘不超过 30 厘米);打开车门后,通过车内广播提醒 “请有序上下车,先下后上”,若乘客较多,可伸手示意乘客排队,避免拥挤;遇到行动不便的乘客(如老人、孕妇、残疾人),需耐心等待其坐稳扶好后再起步,并通过广播提醒其他乘客 “请为需要帮助的乘客让座,感谢您的配合”。

(三)突发情况处理

乘客矛盾处理:若车内发生乘客争吵、争抢座位等矛盾,需立即在安全位置停车,关闭车门,用平和的语气劝说 “大家冷静一下,高温天气容易烦躁,互相体谅一下,安全乘车最重要”;若矛盾无法平息,可拨打公交公司调度电话或 110,请求工作人员协助处理,切勿在驾驶过程中分心调解矛盾。

车辆故障处理:若行驶中车辆出现故障(如空调失灵、轮胎爆胎、发动机过热),需立即开启危险警示灯,缓慢将车辆停靠在路边安全区域(如公交站点、宽敞的路肩),避免在路口、拥堵路段停车;停车后通过车内广播向乘客说明情况 “各位乘客,车辆出现临时故障,我已联系救援,预计 XX 分钟后到达,请大家耐心等待,不要随意下车”;若车内温度过高,可打开车门、车窗通风,为乘客提供饮用水,安抚乘客情绪。

驾驶员身体不适处理:若驾驶中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等中暑症状,需立即将车辆停靠在安全区域,开启危险警示灯,向乘客说明情况 “各位乘客,我身体有些不适,已联系备用驾驶员,麻烦大家稍等”;随后到车外阴凉处休息,服用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若症状未缓解,需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切勿勉强继续驾驶。

防御性驾驶培训 (27).jpg

四、常见问题解答(FAQs)

(一)高温客流高峰时段,车内乘客因闷热抱怨、催促发车时,该如何既安抚乘客情绪,又不影响自身驾驶状态?

面对乘客因闷热产生的抱怨与催促,需通过 “及时回应、透明告知、主动关怀” 的方式化解,同时保持驾驶专注。首先,及时回应乘客诉求,当听到乘客抱怨时,不要沉默或回避,可通过车内广播或转头微笑回应:“各位乘客,我理解大家在高温天乘车很闷热,目前车辆空调已开到最大制冷档位,我会尽量平稳驾驶,减少停留时间,尽快把大家送到目的地。” 主动回应能让乘客感受到被关注,缓解不满情绪。其次,透明告知当前情况,若因道路拥堵导致车辆停滞,可每隔 2-3 分钟通过广播说明路况:“现在我们行驶在 XX 路段,前方有交通拥堵,我会根据路况适时调整车速,有最新情况会及时告诉大家。” 让乘客了解延误原因,减少对驾驶员的误解。最后,主动提供关怀措施,若车内温度过高,可打开车门、车窗通风,同时告知乘客:“车厢内有备用饮用水,需要的乘客可以到前门处领取,大家互相传递一下,注意安全。” 若有老人、小孩等特殊乘客,可询问其身体状况:“这位大爷 / 小朋友,您还好吗?要不要到前排阴凉处坐一下?” 主动关怀能拉近与乘客的距离,减少矛盾发生。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语气平和、态度诚恳,回应乘客时尽量不转头过久,通过后视镜观察乘客状态,确保双手不离开方向盘,不影响驾驶操作,始终将行车安全放在首位。


(二)高温天气下,长时间驾驶导致腰部、肩部肌肉酸痛,同时还要应对客流高峰的复杂路况,该如何在驾驶中缓解肌肉不适,避免影响操作?

在驾驶中缓解高温天气下的肌肉酸痛,需结合 “姿势调整、即时放松、辅助工具” 三方面,同时确保不影响路况观察与操作。首先,优化驾驶姿势,调整座椅高度与靠背角度,使双脚能轻松踩下踏板,膝盖保持微微弯曲(约 120°),背部自然贴合靠背,腰部用透气的腰靠支撑(可选择带有冰丝材质的腰靠,减少闷热感),避免腰部悬空导致肌肉紧张;调整方向盘高度,使双手握住方向盘时,手臂自然弯曲(约 100°-110°),肩部放松,不耸肩或过度伸展,减少肩部肌肉负担。其次,利用行驶间隙即时放松,在车辆等待红灯、停靠站点的短暂时间里,进行简单的肌肉放松动作:腰部放松时,双手握住方向盘,缓慢向左右两侧转动腰部,每个方向停留 3-5 秒,重复 2-3 次,缓解腰部肌肉僵硬;肩部放松时,肩膀向上提至最高点,停留 2 秒后缓慢放下,重复 3-4 次,再将肩膀向后转动 5 圈,促进肩部血液循环;手臂放松时,双手离开方向盘(确保车辆停稳、手刹拉紧),缓慢甩动双臂,或用右手按摩左臂肌肉,左手按摩右臂肌肉,每个部位按摩 10-15 秒。最后,借助辅助工具缓解不适,在驾驶座上放置透气的冰丝坐垫,减少臀部与座椅的闷热接触,降低出汗导致的肌肉黏连;在手腕上佩戴按摩手环,通过轻微震动按摩手腕肌肉,缓解长时间握方向盘导致的手部疲劳;若肌肉酸痛较为明显,出车前可在腰部、肩部涂抹适量的舒缓药膏(选择无刺鼻气味的产品,避免影响驾驶注意力),通过药物作用缓解肌肉紧张。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放松动作需在车辆停稳或行驶平稳的情况下进行,避免在转弯、会车等需要集中精力操作的时段分心,确保驾驶安全。

防御性驾驶培训 (24).jpg

(三)高温客流高峰时段,行驶中突然遇到非机动车(如电动车)闯红灯横穿马路,同时车内乘客因惯性前倾、发出惊呼,该如何同时应对突发路况与乘客情绪,避免事故与混乱?

遇到非机动车闯红灯横穿马路且乘客惊呼的突发情况,需遵循 “先控车、再安抚、后观察” 的步骤,快速反应且有序处置。首先,优先控制车辆安全,看到非机动车闯红灯时,立即松开油门,同时轻踩制动踏板(避免急刹车导致乘客摔倒),双手紧握方向盘,保持车辆直线行驶,若非机动车距离较近,需在确保后方无来车的情况下,缓慢向右侧打方向避让,避让时注意观察后视镜,避免与路边行人或其他车辆发生剐蹭;整个过程中,目光始终紧盯前方路况,不要因乘客惊呼而分心转头,确保车辆操作稳定。其次,及时安抚乘客情绪,待车辆平稳后,通过车内广播或温和的语气向乘客说明情况:“各位乘客,刚刚有非机动车突然横穿马路,为了大家的安全,我采取了制动和避让措施,现在车辆已恢复正常行驶,大家请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磕碰,有需要帮助的可以告诉我。” 同时观察车内情况,若发现有乘客摔倒或身体不适,需立即在安全位置停车,询问乘客状况:“这位乘客,您还好吗?要不要休息一下,或者需要我帮您联系家人?” 主动提供帮助,缓解乘客的紧张情绪。最后,做好后续观察与预防,继续行驶后,提高警惕,尤其是在路口、公交站点等非机动车易出没的区域,提前减速至 30km/h 以下,观察路口信号灯与非机动车动态,避免再次遇到突发情况;同时通过车内广播提醒乘客:“高温天气下,非机动车驾驶员可能会急躁行驶,请大家坐稳扶好,我会谨慎驾驶,保障大家安全。” 让乘客了解驾驶员已做好预防措施,增强乘客的安全感。整个处置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动作果断但不慌乱,既要确保车辆操作安全,又要通过及时沟通稳定乘客情绪,避免因乘客混乱引发二次风险。


(四)高温天客流高峰驾驶时,频繁出现 “犯困”“注意力不集中” 的情况,担心影响驾驶安全,该如何在不停车的情况下快速提神,保持专注?

在不停车的情况下快速提神,需结合 “感官刺激、身体活动、状态调整” 的方法,既能快速恢复清醒,又不影响驾驶操作。首先,利用感官刺激提神,视觉上,每隔 5-10 分钟观察一下车内后视镜、侧后视镜,或看向窗外远处的绿植、建筑,通过变换视觉焦点,缓解眼部疲劳;若车内配备风挡玻璃遮阳帘,可适当调整遮阳帘角度,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导致犯困。听觉上,轻声播放节奏明快但不嘈杂的音乐(如轻音乐、舒缓的流行歌曲),音量控制在能听清车外鸣笛声的范围内,通过音乐刺激大脑保持清醒;也可打开驾驶室侧窗,让外界的声音(如车辆行驶声、行人说话声)进入,避免单调环境导致犯困。味觉与嗅觉上,含服一颗薄荷糖或柠檬糖,通过清凉的味觉刺激提神;若随身携带风油精或清凉油,可将其涂抹在太阳穴或手腕处,通过嗅觉刺激唤醒神经,注意选择气味不过于浓烈的产品,避免刺激眼睛或影响乘客。其次,通过轻微身体活动提神,在双手不离开方向盘、视线不离开路况的前提下,进行简单的身体动作:脚部活动时,在车辆平稳行驶、不需要踩踏板的间隙,缓慢转动脚踝,或用脚尖轻轻敲击地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手部活动时,双手握住方向盘,缓慢用力捏紧再放松,重复 5-6 次,锻炼手部肌肉,缓解僵硬;头部活动时,缓慢向左右两侧转动头部,每个方向停留 2-3 秒,避免快速转头导致头晕,缓解颈部肌肉疲劳。最后,调整呼吸与心态提神,采用 “深呼吸法”—— 用鼻子快速吸气 2 秒,再用嘴巴缓慢呼气 4 秒,重复 3-4 次,通过增加氧气摄入,改善大脑供氧,缓解犯困;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心里默念 “现在是客流高峰,车上有很多乘客,我必须保持专注,确保大家安全”,通过责任感激发自身的注意力,避免分心。需要注意的是,若犯困情况严重,上述方法无法缓解,需立即寻找最近的公交站点或安全区域停车,下车活动 5-10 分钟,如走动、拉伸、用冷水洗脸,待完全清醒后再继续驾驶,切勿勉强坚持,以免引发事故。


(五)高温客流高峰时段,车辆在路口等待红灯时,后方车辆频繁鸣笛催促,同时车内乘客也抱怨延误,双重压力下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该如何调节情绪,避免引发 “路怒”?

面对后方车辆鸣笛与车内乘客抱怨的双重压力,需通过 “理性认知、隔离干扰、积极应对” 的方式调节情绪,避免陷入 “路怒”。首先,建立理性认知,明确自身职责与当前处境 —— 作为公交驾驶员,首要任务是保障乘客安全,而非追求 “快速通行”,后方车辆鸣笛可能是因不了解公交的运营特点(如需停靠站点、载客较多),并非针对个人;车内乘客抱怨是因高温与延误产生的正常情绪,并非对驾驶员的否定。在心里告诉自己:“我现在需要专注驾驶,后方鸣笛和乘客抱怨是暂时的,只要我平稳驾驶、及时沟通,就能化解这些压力,安全最重要。” 通过理性认知,减少对外部干扰的抵触情绪,避免情绪被外界因素牵着走。其次,适当隔离干扰源,降低外界压力对自身的影响 —— 对于后方车辆的鸣笛,可将车内空调出风口调整至对着自己,或轻声播放舒缓的音乐,通过声音隔离减少鸣笛的干扰,同时告诉自己 “鸣笛是对方的选择,我无法控制,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不被其影响”;对于车内乘客的抱怨,不要反复倾听或纠结于乘客的话语,可将注意力转移到前方路况上,如观察信号灯变化、路口的行人和非机动车动态,通过专注于可控的事情,减少对不可控抱怨的关注,避免情绪被放大。最后,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主动化解压力 —— 对于后方鸣笛,若车辆确实因乘客上下车或路况原因无法及时起步,无需理会,待可以起步时平稳驾驶即可,切勿因鸣笛而急加速、急刹车,以免增加安全风险;对于车内乘客,可在起步后通过广播进行一次沟通:“刚刚在路口等待红灯时,让大家久等了,现在道路通行情况有所好转,我会尽量平稳驾驶,缩短行程时间,感谢大家的理解。” 主动沟通能让乘客感受到驾驶员的努力,减少抱怨;同时,可做一个深呼吸,双手轻轻拍打方向盘(确保不影响控制),通过肢体动作释放轻微的烦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整个过程中,要始终记得 “情绪是自己的,外界干扰只是诱因,只有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主动调节,将压力转化为 “专注驾驶、保障安全” 的动力,而非 “烦躁易怒” 的导火索。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