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长时间作业的身体状态保持技巧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9-02

在高温环境下,驾驶员进行长时间作业时,身体需持续承受高温、疲劳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多重压力。无论是户外工程车辆驾驶员、货运驾驶员还是客运驾驶员,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中,易出现身体水分失衡、电解质紊乱、肌肉疲劳、注意力下降等问题,不仅影响作业效率,更可能引发中暑、突发疾病等安全隐患。因此,掌握高温下长时间作业的身体状态保持技巧,是保障驾驶员自身健康与行车安全的核心。本文将从身体机能维护、精力动态管理、突发不适调节三个维度,提供可落地的操作方法,帮助驾驶员在高温长时间作业中维持稳定、良好的身体状态。

防御性驾驶培训 (10).jpg

身体机能基础维护技巧

高温长时间作业时,身体机能的稳定是基础,需通过科学的水分补充、合理的能量供给与有效的散热调节,减少身体损耗,避免机能失衡。

科学补水与电解质平衡

高温下长时间作业,身体会通过汗液持续流失水分与电解质(如钠、钾、氯),若仅单纯补水,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引发肌肉痉挛、乏力、头晕等问题。因此,补水需兼顾 “量” 与 “质”,遵循 “少量多次、先淡后浓” 原则。作业前 1 小时,可饮用 200-300 毫升淡盐水(浓度约 0.9%,1 升水加 9 克盐),提前为身体储备电解质;作业过程中,每 20-30 分钟饮用 100-150 毫升水,优先选择白开水或低糖分电解质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避免饮用含糖量过高的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防止高糖加速身体脱水。

需特别注意补水节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 单次饮水量若超过 500 毫升,易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腹胀、恶心,甚至影响驾驶操作。同时,观察身体补水效果:若尿液呈淡黄色,说明水分充足;若尿液颜色深黄、尿量减少,则需适当增加饮水量,但仍需保持 “少量多次” 节奏。此外,作业间隙可适量食用富含电解质的食物(如香蕉、橙子、黄瓜),通过饮食辅助补充,维持电解质平衡,减少单纯依赖饮品的局限性。


轻量化能量供给

高温下身体代谢加快,长时间作业会持续消耗能量,但高温又会抑制食欲,若饮食不当,易出现能量不足或消化不良。因此,能量供给需遵循 “轻量化、易消化、少负担” 原则。作业前的早餐与午餐,应选择高碳水、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杂粮粥、全麦面包、清蒸鱼、炒时蔬等 —— 碳水化合物能快速提供能量,低脂肪食物减少肠胃消化负担,维生素可增强身体耐热能力。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过饱的食物(如火锅、油炸食品),辛辣食物易刺激身体产热,油腻与过饱饮食会导致肠胃供血增加,脑部供血相对减少,引发困倦感。

作业过程中,若出现轻微饥饿感,可选择易消化的零食补充能量,如苏打饼干、无糖酸奶、全麦饼干等,每次食用量控制在 50-100 克,避免过量进食影响操作。同时,避免在作业前或作业中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 这类饮品虽能暂时提神,但会加速身体水分流失,且效果消退后易出现 “反跳性疲劳”,加重身体负担。

局部散热与衣物调节

高温长时间作业时,有效的散热能直接减少身体热量积聚,缓解疲劳感。除依赖车辆降温设备(如空调、风扇)外,还可通过局部散热与衣物调节增强效果。衣物选择上,优先穿透气、吸汗、宽松的浅色系衣物,材质以棉质、速干面料为佳 —— 浅色系能反射部分阳光热量,透气面料可加速汗液蒸发散热,宽松版型避免衣物紧贴皮肤,减少热量积聚。避免穿深色、紧身、化纤材质衣物,深色易吸收阳光热量,化纤面料不吸汗,易导致皮肤闷热不适。

局部散热可针对头部、颈部、手臂等易发热部位进行:头部可佩戴宽檐遮阳帽,帽檐长度建议不小于 7 厘米,既能遮挡阳光直射,又能通过帽子透气孔散热;颈部可放置冰丝围巾或湿毛巾(拧至半干),利用水分蒸发带走局部热量,缓解头部与颈部的闷热感;手臂若暴露在外,可涂抹无刺激性的物理防晒霜(SPF30+、PA+++ 以上),防止紫外线灼伤皮肤,同时减少皮肤因晒伤引发的不适。此外,作业间隙可在阴凉处用冷水擦拭手腕、脚踝等血管密集部位,通过低温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快速降低身体核心温度。

防御性驾驶培训 (22).jpg

精力动态管理技巧

高温长时间作业时,精力易出现波动,需通过合理的作息规划、注意力调节与疲劳预警,实现精力的动态平衡,避免因精力透支引发安全风险。

作息与作业节奏匹配

高温下人体精力消耗快,若作业节奏与身体作息规律脱节,易加速疲劳积累。因此,需根据高温时段特点,调整作业与休息节奏,遵循 “避高就低、短时多次” 原则。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段(通常为 11:00-15:00),身体耐热能力最弱,精力消耗最快,可适当减少高强度作业,安排轻度任务(如车辆检查、物资整理),或增加休息频率 —— 原本每 2 小时休息 1 次,可调整为每 1 小时休息 15-20 分钟。

休息时需选择 “有效休息方式”:避免在高温露天环境下久坐或躺卧,优先进入空调房、阴凉棚等低温环境,让身体充分散热;休息时可闭目养神,或进行简单的颈部、肩部拉伸(如左右转头、肩部绕环),缓解肌肉紧张;若条件允许,可短暂躺卧 10-15 分钟(避免深度睡眠),帮助大脑与身体快速恢复精力。同时,保证夜间充足睡眠 —— 高温下身体修复所需时间更长,建议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7-8 小时,睡眠环境温度控制在 24-26℃,避免因夜间高温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影响次日精力储备。

注意力持续稳定技巧

高温长时间作业时,注意力易受环境干扰(如高温闷热、噪音)与身体疲劳影响,出现注意力分散、反应变慢等问题。需通过 “主动调节” 与 “环境优化”,维持注意力稳定。主动调节方面,可采用 “分段聚焦法”:将长时间作业任务拆解为多个短时目标(如 “接下来 30 分钟专注完成当前路段行驶”“接下来 20 分钟完成设备检查”),每个目标完成后,短暂闭目 1-2 分钟,让大脑从高度集中状态中短暂放松,再进入下一个目标,避免注意力长时间紧绷导致的疲劳。

环境优化方面,若驾驶室内有噪音(如发动机噪音、外界施工噪音),可佩戴降噪耳塞(降噪效果 20-30 分贝),减少噪音对注意力的干扰;同时,保持驾驶室内整洁,避免堆放杂物 —— 杂乱的环境易分散视觉注意力,增加大脑信息处理负担。此外,作业过程中可适当进行 “注意力唤醒”:每隔 1 小时,做 1-2 次深呼吸(吸气 4 秒、屏息 2 秒、呼气 6 秒),通过深呼吸增加肺部供氧,促进血液循环,快速唤醒大脑注意力;若出现轻微困倦感,可闻一闻风油精、清凉油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通过嗅觉刺激提神,但需注意用量,避免气味过浓引发不适。

疲劳信号识别与应对

高温长时间作业时,身体会提前发出疲劳信号,若能及时识别并应对,可有效避免疲劳积累。需熟悉常见的 “早期疲劳信号”:身体层面,出现眼皮沉重、频繁打哈欠、颈部僵硬、手指发麻、肌肉轻微痉挛等;精神层面,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记忆力下降、情绪烦躁或低落等;操作层面,出现方向盘把控不稳、换挡频繁失误、忽略交通标志等。

一旦发现这些信号,需立即采取 “暂停 - 调节 - 恢复” 三步应对法:首先,安全停靠车辆(如路边停车带、休息区),暂停作业,避免在疲劳状态下继续操作;其次,进入阴凉环境,补充 100-150 毫升淡盐水,同时进行简单的身体调节 —— 站立伸展(如伸懒腰、踮脚尖)、眼部放松(远眺 50 米外景物 1-2 分钟),缓解身体与眼部疲劳;最后,休息 15-20 分钟,观察疲劳信号是否缓解,若信号消失,可继续作业,但需缩短下一段作业时间;若信号未缓解,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需停止作业,联系同事或上级,寻求协助,避免硬撑导致风险。

防御性驾驶培训 (26).jpg

突发不适应急调节技巧

高温长时间作业中,可能出现肌肉痉挛、轻度中暑、头晕乏力等突发不适,需掌握快速应急调节方法,及时缓解症状,防止不适加重。

肌肉痉挛应急处理

高温下长时间作业,肌肉因出汗过多、电解质流失,易出现痉挛(常见于腿部、手臂肌肉),表现为肌肉突然紧绷、疼痛难忍,严重时影响操作。一旦发生肌肉痉挛,需立即停止当前动作,缓慢放松痉挛部位:若为腿部肌肉痉挛,可坐下或蹲下,用手握住痉挛腿部的脚掌,缓慢向身体方向拉伸,保持 10-15 秒,重复 2-3 次,缓解肌肉紧绷;若为手臂肌肉痉挛,可将手臂伸直,用另一只手轻轻按压痉挛部位,同时缓慢转动手臂,促进肌肉放松。

缓解后,需补充 50-100 毫升淡盐水,补充流失的电解质,同时按摩痉挛部位 1-2 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再次痉挛。后续作业中,需适当增加休息频率,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 如驾驶时,每 30 分钟活动一次脚踝、膝盖,减少肌肉持续紧张导致的痉挛风险。

轻度中暑快速缓解

高温长时间作业时,若出现头晕、头痛、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乏力恶心等轻度中暑症状,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快速降温调节。首先,将车辆停靠在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领口、袖口,保持身体通风;其次,用冷水擦拭面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密集部位,或用冰袋(包裹毛巾)敷在额头、颈部,加速身体降温,每次擦拭或敷冰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避免低温冻伤皮肤;同时,饮用 100-200 毫升淡盐水或藿香正气水,缓解不适症状。

休息 15-20 分钟后,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症状消失,可在后续作业中减少单次作业时长,增加休息;若症状未缓解,或出现体温升高(超过 38℃)、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切勿继续作业。

头晕乏力应急调节

高温下长时间作业,头晕乏力多由脑部供血不足、缺氧或轻度脱水引起,若不及时调节,易引发操作失误。出现头晕乏力时,需立即将车辆停靠在安全区域,保持坐姿或半卧姿势(避免突然站立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缓慢深呼吸 3-5 次,增加脑部供氧;同时,饮用 100 毫升左右的温开水,补充水分,若伴有出汗较多,可适量添加少量盐(约 1-2 克)。

休息 5-10 分钟后,若头晕乏力症状缓解,可缓慢起身,继续作业,但需降低操作速度,避免快速转动头部或突然改变姿势;若症状未缓解,需检查是否存在其他不适(如心慌、胸闷),若伴有其他症状,需停止作业,联系医疗人员检查,排除低血糖、心脏不适等问题。后续作业中,需注意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保持头部自然姿势,减少脑部供血波动导致的头晕风险。


FAQs

高温下长时间驾驶(如货运驾驶员长途运输),如何在不影响行程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休息与作业,维持身体状态?

高温下长途运输的驾驶员,需在 “行程效率” 与 “身体状态” 间找到平衡,通过 “提前规划、灵活调整、高效休息” 实现两者兼顾。首先,提前规划行程时,需结合高温时段特点,拆分每日驾驶时长 —— 避免单日连续驾驶超过 8 小时,且将高温核心时段(11:00-15:00)的驾驶时长控制在 2-3 小时内,其余时段可适当延长驾驶时间。例如,若每日需行驶 600 公里,可规划为:清晨 6:00-10:00 驾驶 300 公里,10:00-14:00 在服务区休息(包含午餐、午休),14:00-18:00 驾驶剩余 300 公里,既避开高温峰值时段的长时间驾驶,又能保证每日行程进度。

其次,休息时需注重 “高效”,避免无效停留。在服务区休息时,优先选择有空调的休息区或车内开启空调(确保车辆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休息时间控制在 30-40 分钟,期间可完成三件事:一是补充能量与水分(吃一份清淡午餐、饮用 150 毫升淡盐水);二是身体调节(做 5 分钟拉伸、用冷水擦脸);三是车辆检查(查看轮胎温度、空调状态),让休息同时兼顾身体恢复与行程准备。若行程紧张,可采用 “短时多次” 休息法 —— 每驾驶 1.5 小时,在服务区或安全停车点休息 10-15 分钟,通过短暂放松缓解疲劳,避免长时间驾驶导致的精力透支。

另外,可借助工具辅助调节身体状态:驾驶时佩戴冰丝护颈,减少颈部热量积聚;在方向盘上套透气防滑套,避免手部出汗打滑;使用车载小冰箱储存水果(如西瓜、黄瓜),休息时食用补充水分与维生素。同时,实时关注身体信号,若出现轻度疲劳或不适,即使未到计划休息时间,也需临时停靠休息,避免因 “赶行程” 忽视身体预警,引发安全风险。


高温长时间作业中,驾驶员出现轻微肌肉痉挛(如腿部抽筋),除了拉伸,还需采取哪些措施防止再次发作?

高温下作业出现轻微肌肉痉挛,除即时拉伸缓解外,需从 “根源预防” 与 “后续调节” 两方面入手,减少再次发作风险。首先,补充针对性营养,修复肌肉状态:痉挛缓解后 30 分钟内,需补充含钾、钙、镁的食物或饮品 —— 钾能促进钠排出,维持肌肉正常收缩,可食用香蕉(1 根)、橙子(1 个)或饮用橙汁(100 毫升,不加糖);钙与镁能增强肌肉兴奋性调节能力,可饮用无糖酸奶(100 克)或吃一小把坚果(如杏仁、核桃,约 20 克)。同时,需补充 100 毫升淡盐水,补充流失的钠,避免电解质失衡持续引发痉挛。

其次,调整后续作业中的姿势与动作:若为腿部痉挛,后续驾驶或作业时,需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长时间踩油门、坐姿僵硬),每 20 分钟活动一次脚踝 —— 缓慢转动脚踝(顺时针、逆时针各 5 圈)、踮脚尖(保持 3 秒后放松,重复 10 次),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减少肌肉持续紧张;若为手臂痉挛,作业时需避免长时间握力紧绷(如紧握方向盘、操作手柄),每 30 分钟放松手部一次 —— 双手握拳后缓慢松开,重复 5 次,或按摩手掌与手臂肌肉,缓解紧张。

另外,检查作业环境与装备是否存在诱发因素:若驾驶室内温度过高(超过 30℃),需调整空调参数,降低室内温度,避免高温加速肌肉疲劳;若座椅高度或角度不合适,导致肌肉受力不均,需重新调整座椅 —— 座椅高度以脚掌能完全踩下踏板且膝盖微屈为宜,座椅靠背角度调至 110-120 度,减少腰部与腿部肌肉压力。若后续作业中仍频繁出现痉挛,需停止作业,检查是否存在电解质严重失衡或肌肉劳损,必要时就医检查,避免症状加重。


客运驾驶员在高温长时间作业中,需同时关注乘客安全与自身身体状态,如何平衡两者,避免顾此失彼?

客运驾驶员在高温下长时间作业,需通过 “提前准备、流程优化、联动乘客” 实现自身状态与乘客安全的双重保障。首先,提前做好 “双准备”—— 自身准备与车辆准备:自身准备方面,提前 1 小时饮用 200 毫升淡盐水,穿戴透气浅色系工作服,随身携带防暑药品(藿香正气水、清凉油)与便携风扇;车辆准备方面,提前 30 分钟启动车辆开启空调,将车内温度降至 26℃左右,检查乘客区通风口是否通畅,在乘客座位旁放置垃圾桶与瓶装水(供乘客应急取用),同时准备好应急降温物品(如湿毛巾、冰袋),兼顾自身与乘客的降温需求。

其次,优化作业流程,减少分心:将乘客相关工作(如核对人数、提醒安全事项)集中在发车前或停车休息时完成,避免行驶中频繁回头或分心处理,确保驾驶时注意力集中;行驶过程中,若需关注乘客状态,可通过车内后视镜观察,或在停车时询问乘客是否有不适,避免行驶中分散注意力。同时,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将乘客休息与自身休息同步 —— 如在服务区停靠时,告知乘客休息时长(如 30 分钟),期间既完成自身补水、拉伸,也提醒乘客下车活动、补充水分,避免因单独关注自身休息忽视乘客需求。

另外,建立 “乘客联动” 机制,减轻自身压力:发车前,可告知乘客若出现中暑或不适,及时告知驾驶员,同时指定 1-2 名年轻乘客作为 “临时协助员”,若有乘客不适,可协助传递药品、水等物品,减少驾驶员分心处理;行驶中,若自身出现轻微疲劳或不适,可打开车内广播播放轻音乐,既能唤醒自身注意力,也能缓解乘客旅途枯燥,同时通过调整空调风量、开窗通风等方式,改善车内环境,间接缓解自身不适。若自身不适加重,需立即将车辆停靠在安全区域,向乘客说明情况,同时联系公司安排备用车辆或驾驶员,确保乘客安全的同时,保障自身能及时休息调节。

高温长时间作业后,驾驶员夜间休息时仍感觉身体燥热、难以入睡,影响次日状态,有哪些快速改善睡眠的方法?

高温长时间作业后夜间燥热难眠,多因身体核心温度未降至适宜睡眠的范围(22-25℃)、肌肉残留疲劳或神经仍处于轻度兴奋状态,可通过 “物理降温、身体放松、环境优化” 三步快速改善。首先,睡前 1 小时进行 “物理降温调节”:用 38-40℃的温水洗澡(避免用过热或过冷的水,防止刺激神经),洗澡时重点清洗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散热部位,洗完后用毛巾轻轻擦干,避免用力擦拭导致皮肤刺激;同时,饮用 100-150 毫升温开水(避免饮用过多导致夜间如厕),补充夜间身体水分消耗,若伴有轻微口渴,可在床头放置一杯温水,方便夜间饮用。

其次,睡前 30 分钟进行 “身体与神经放松”:坐在床上进行 “渐进式肌肉放松”—— 从脚部开始,先紧绷肌肉 5 秒,再缓慢放松 10 秒,依次向上放松小腿、大腿、腹部、胸部、手臂、颈部、面部肌肉,通过 “紧绷 - 放松” 的对比,缓解肌肉残留疲劳;同时,进行 “腹式呼吸练习”—— 平躺在床上,双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4 秒),屏息 2 秒,呼气时腹部收缩(6 秒),重复 10-15 次,通过缓慢呼吸降低心率,平复神经兴奋。若仍感觉燥热,可在枕头上放置冰丝枕套,或用湿毛巾(拧至半干)敷在额头,利用局部降温帮助入睡。

另外,优化睡眠环境:关闭卧室所有灯光(包括小夜灯),避免光线刺激神经;使用遮光窗帘阻挡外界光线,同时保持卧室通风(如开窗或开启风扇,风速调至低档),促进空气流通;若卧室温度超过 26℃,可开启空调,将温度设定在 24℃,风速调至低档,风口避免直接对着身体,防止受凉。同时,避免睡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 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可在睡前将设备调至飞行模式或关闭,改为阅读纸质书籍(选择轻松的内容),帮助神经逐渐放松,进入睡眠状态。

防御性驾驶培训 (26).jpg

高温下长时间作业的驾驶员,如何通过饮食调整,既保证能量供给,又避免因饮食不当导致身体不适(如腹胀、腹泻)?

高温长时间作业的驾驶员,饮食调整需遵循 “易消化、少刺激、均衡化” 原则,通过 “三餐规划、食材选择、进食方式” 的优化,实现能量供给与肠胃健康的平衡。首先,三餐规划需 “定时定量、按需调整”:早餐需保证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摄入,如杂粮粥(1 碗)+ 煮鸡蛋(1 个)+ 凉拌黄瓜(1 份),碳水化合物快速供能,蛋白质增强饱腹感,凉拌菜补充维生素且易消化;午餐需兼顾能量与营养,选择米饭(1 小碗)+ 清蒸鱼(100 克)+ 炒时蔬(1 份)+ 番茄蛋汤(1 碗),清蒸鱼低脂高蛋白,时蔬补充维生素,汤品补充水分,避免油腻、辛辣菜品(如红烧肉、麻辣火锅);晚餐需清淡易消化,如蔬菜面条(1 碗)+ 凉拌豆腐(1 份),减少肠胃夜间消化负担,避免过饱(七八分饱即可)。

其次,食材选择需 “避高避激、选鲜选嫩”:避免选择高油、高糖、高盐食材(如油炸食品、糖果、腌制品),高油易导致肠胃消化慢,高糖加速脱水,高盐加重肾脏负担;避免选择刺激性食材(如辣椒、大蒜、浓茶),刺激性食材易刺激肠胃黏膜,引发腹胀、腹泻,尤其在高温下肠胃功能较弱时,更易诱发不适。优先选择新鲜、细嫩的食材,如新鲜蔬菜(黄瓜、番茄、菠菜)、新鲜肉类(鱼肉、鸡胸肉)、新鲜水果(香蕉、橙子),新鲜食材营养保留完整,且不易滋生细菌,减少肠胃感染风险;食材烹饪方式以蒸、煮、凉拌为主,避免煎、炸、烤,减少油脂摄入与营养流失。

另外,进食方式需 “慢嚼细咽、规律有序”:进食时放慢速度,每口食物咀嚼 15-20 次,让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减轻肠胃消化负担,避免狼吞虎咽导致空气进入肠胃,引发腹胀;作业间隙若需加餐,选择在饭后 2 小时左右,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即加餐,加餐食物选择易消化的(如苏打饼干、无糖酸奶),每次量控制在 50-100 克;同时,避免在作业前 1 小时内进食,防止进食后血液集中到肠胃,脑部供血减少,引发困倦感。若出现轻微腹胀、腹泻,可暂时改为流质饮食(如小米粥、米汤),同时饮用少量淡盐水,补充电解质,若症状持续超过 1 天,需及时就医,避免因肠胃不适影响身体状态。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