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交通运输部政策!企业必修防御性驾驶的三大核心模块
根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巩固提升阶段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要求,运输企业要积极用好《道路运输驾驶员应急驾驶操作指南(试行)》,加强客货车驾驶员防御性驾驶技能培养,不断提升驾驶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防御性驾驶技术培训”被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强制性内容,明确要求全国道路运输企业要完成驾驶员防御性驾驶能力全覆盖培训。这一政策标志也着我国交通安全管理从“事故追责”向“风险预控”的深层次转变。
根据相关规定,企业需围绕风险预判与态势感知、安全行为规范、应急处置能力三大核心模块,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政策发布后,华东某大型物流企业AY集团率先响应,通过引入赛为安全科技的防御性驾驶培训方案,在短短半年内实现交通事故率下降47%,成为行业标杆。
新规强调驾驶员需掌握“三层空间”预判法(3SpaceDriving?),即引导层(15秒视线范围)、决策层(8-12秒)、执行层(4-6秒)的立体化空间管理。这一技术要求与《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21条“驾驶员应持续观察道路环境,预判潜在风险”形成呼应。
在风险预判与态势感知模块,新规强调驾驶员要掌握“三层空间”预判法,安运集团通过部署毫米波雷达与AI视觉系统采集数据,结合高精度地图预判风险点,还在模拟器中还原30类高风险场景训练驾驶员,训练3个月后驾驶员盲区风险识别准确率等大幅提升。
安全行为规范模块中,新规引入评价标准将防御性驾驶细化为12项量化指标。安运集团进行设备升级,建立“安全里程积分”制度并推行“家企联动”机制,促使驾驶员防御性操作转化为日常习惯。
应急处置能力模块里,新规将应激反射训练纳入培训体系。安运集团采用生物电传感技术建立个性化应激反应档案,开发132个数字孪生场景,使受训驾驶员在真实突发情况下有效处置率提升53%,反应时间缩短。
AY集团的实践表明,新规落地要在技术融合、管理创新、文化培育三个维度实现突破。行业专家指出,随着《安全生产法》修订,防御性驾驶培训已成企业“必修课”,建议按PDCA循环优化实施效能。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推动安全驾驶技术向智能化、标准化、生态化延伸,在中国政策与技术推动下,道路运输行业正迈向“零死亡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