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运输行业驾驶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结合低温环境优化行车安全措施
冷链运输低温环境下的安全生产新挑战
随着生鲜食品、医药产品等冷链需求的快速增长,冷链运输在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普通货物运输不同,冷链运输全程需维持特定低温环境,且运输场景多涉及严寒地区、冬季低温时段,这种特殊作业环境给驾驶员安全生产带来了多重挑战。低温不仅会影响车辆动力系统、制动系统、电气设备的性能,还可能导致货物品质受损,甚至威胁驾驶员自身健康。此外,冷链运输多为长途运输,驾驶员在低温环境下易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安全风险。因此,针对冷链运输行业的驾驶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必须紧密结合低温环境特性,针对性优化行车安全措施,才能有效保障人、车、货的安全。

冷链运输低温环境核心影响认知:安全培训基础
低温环境对车辆关键系统的影响
低温环境下,车辆多个关键系统的性能会发生显著变化,这是冷链运输驾驶员必须首要掌握的知识。在动力系统方面,柴油车辆在低温下易出现燃油结蜡现象,导致发动机启动困难、动力输出不足;汽油车辆则可能因机油黏度增大,润滑效果下降,加剧发动机磨损。制动系统受低温影响更为明显,若车辆未配备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制动管路内的水分易结冰,导致制动踏板变硬、制动距离延长,甚至出现制动失效;即使配备 ABS,低温也会降低制动盘、刹车片的摩擦系数,影响制动效果。电气系统方面,低温会缩短蓄电池寿命,降低电量存储能力,导致车辆启动时供电不足,同时可能使车灯、雨刮器等电气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下降,如雨刮器胶条在低温下变硬,刮水效果变差。此外,冷链运输车辆的制冷机组在低温环境下也可能出现故障,如制冷压缩机润滑油黏度增加,导致机组启动困难,影响货物温度控制。
低温环境对货物与驾驶员的影响
对运输货物而言,低温环境虽符合冷链存储要求,但若温度控制不当,仍可能引发安全问题。例如,生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若温度波动过大(如低于设定温度下限),可能出现冻伤、口感变差等品质问题;医药产品(如疫苗)对温度精度要求极高,温度偏离标准范围可能导致药效失效,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同时,若车辆货厢密封性能不佳,低温环境下外部冷空气可能与货厢内冷空气形成对流,导致货厢内温度分布不均,影响货物整体品质。
对驾驶员而言,低温环境会带来多重健康与操作风险。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下驾驶,驾驶员易出现手脚僵硬、反应速度下降等问题,影响对车辆的操控精度;若驾驶室内保暖措施不足,还可能引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甚至导致低温冻伤。此外,低温环境下道路易出现积雪、结冰等情况,驾驶员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应对复杂路况,长时间的高度紧张易导致疲劳驾驶,增加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结合低温环境的行车安全措施优化
车辆预热与检查流程优化
低温环境下,车辆启动前的预热与检查是保障行车安全的关键环节,需制定针对性优化流程。在车辆预热方面,柴油车辆应提前使用燃油加热器、发动机预热器对燃油和发动机进行预热,预热时间根据环境温度调整,通常 - 10℃以下时需预热 10-15 分钟,-20℃以下时需延长至 20-30 分钟,避免冷启动对发动机造成损伤;汽油车辆可通过怠速预热的方式,待发动机水温升至 60℃以上、机油充分润滑后再起步。
车辆检查内容需比常温环境下更为细致。除常规检查轮胎气压、刹车油、冷却液等项目外,还需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制动系统,检查制动管路是否有结冰现象,启动车辆后轻踩制动踏板,感受制动反馈是否正常,若发现制动踏板异常,需及时排查故障;二是电气系统,检查蓄电池电量是否充足,车灯(尤其是近光灯、雾灯、转向灯)、雨刮器、除雾器是否正常工作,确保低温环境下的行车视野与信号传递;三是制冷机组,启动制冷机组,检查机组运行是否稳定,货厢内温度是否能快速降至设定范围,同时检查制冷机组的燃油、润滑油储备是否充足;四是轮胎,低温环境下轮胎气压会下降,需将轮胎气压调整至标准值上限(比常温下高 0.2-0.3bar),若行驶路段有积雪或结冰,应更换雪地轮胎或安装防滑链,增强轮胎抓地力。
行驶操作技巧与路况应对优化
低温环境下的行驶操作需结合路况特点进行调整,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安全事故。在起步阶段,应缓慢松开离合器(手动挡车辆)或轻踩加速踏板(自动挡车辆),避免急加速导致车轮打滑,尤其在积雪、结冰路面,起步时可采用 “半离合”(手动挡)或 “低速蠕行”(自动挡)的方式,确保车辆平稳起步。
行驶过程中,需控制车速与车距。在冰雪路面行驶时,车速应比常温下降低 30%-50%,如城市道路车速不超过 30km/h,高速公路车速不超过 60km/h;同时,与前车的安全车距应增加至常温下的 2-3 倍,避免因制动距离延长导致追尾事故。转弯时,应提前减速,缓慢打方向盘,避免急打方向引发车辆侧滑,转弯半径可适当增大,确保车辆平稳通过弯道。
遇到特殊路况时,需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若行驶过程中遇到积雪路段,应尽量选择道路中间或已有车辙的区域行驶,避免碾压路边深积雪;若遇到结冰路面,应避免频繁变道、超车,如需超车,需提前观察对向车道情况,确保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后再进行操作。此外,低温环境下易出现 “团雾” 天气,当遇到团雾时,应立即开启雾灯、近光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降低车速,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车距,必要时选择就近服务区停车等待,待雾气消散后再继续行驶。

货物温度监控与驾驶室内环境管理
冷链运输的核心是保障货物温度稳定,因此需优化货物温度监控措施。驾驶员应在发车前、行驶途中、到达目的地前三个关键节点检查货厢内温度,可通过车辆自带的温度监控系统实时查看温度数据,若发现温度偏离设定范围(如高于或低于设定值 2℃以上),需立即排查原因,如检查制冷机组是否故障、货厢门是否密封不严等,及时采取维修、加固等措施。行驶途中,每 2 小时需记录一次货厢内温度,形成温度记录台账,确保货物温度可追溯。
同时,需加强驾驶室内环境管理,保障驾驶员的操作舒适性与健康安全。驾驶室内应配备足够的保暖设备,如加热座椅、车载暖风系统,将驾驶室内温度控制在 18-22℃,避免驾驶员因寒冷导致手脚僵硬;若长时间驾驶,可每隔 1-2 小时停车休息,下车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此外,驾驶室内应配备应急保暖物品,如保暖毯、暖手宝等,以防车辆故障导致长时间停留时驾驶员受冻;还需准备充足的热水与高热量食物,补充驾驶员身体能量,增强抗寒能力。
低温环境下的应急处理与安全防护培训
车辆故障应急处理措施
低温环境下车辆故障发生率较高,驾驶员需掌握常见故障的应急处理方法。若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发动机熄火且无法重新启动,应首先检查燃油是否结蜡,若为柴油车辆,可向燃油箱内加入抗凝剂,待燃油融化后再尝试启动;若仍无法启动,需联系道路救援服务,等待救援过程中应开启车辆危险报警闪光灯,在车辆后方 50-100 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冰雪路面需增加至 150 米以上),并确保驾驶员自身处于安全区域。
若遇到制动系统故障,如制动踏板变硬、制动失效,应保持冷静,立即松开加速踏板,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采用 “点刹” 的方式尝试制动,同时利用车辆的发动机制动(手动挡车辆切换至低挡位,自动挡车辆切换至 L 挡)降低车速,逐步将车辆驶向道路右侧安全区域停车。停车后,检查制动管路是否结冰,若结冰可采用温水(非开水)浇淋制动管路融化冰层,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行驶;若无法自行排除故障,需联系专业维修人员。
若制冷机组出现故障导致货厢内温度升高,应立即查找最近的冷链物流中转站或具备冷藏存储条件的场所,同时关闭货厢门,减少货厢内冷量流失;若短时间内无法到达目标场所,可开启车辆空调(若车辆配备),通过空调冷风辅助降低货厢内温度,避免货物品质受损。到达目标场所后,及时将货物转移至冷藏存储设施,待制冷机组维修完成后再继续运输。
驾驶员安全防护与健康管理
低温环境下驾驶员的安全防护与健康管理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防护方面,驾驶员应穿着保暖、透气、轻便的专业防寒服装,如羽绒服、保暖内衣,选择防滑、保暖的驾驶鞋,避免因鞋子过厚影响踏板操作;同时佩戴保暖手套(建议选择指尖灵活的薄款手套),既能保暖又不影响方向盘操控。若需下车检查车辆或处理货物,应额外携带厚外套、围巾、帽子等保暖物品,防止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导致冻伤。
在健康管理方面,驾驶员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长途运输过程中,应规律饮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多摄入富含蛋白质、脂肪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坚果),增强身体抗寒能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每驾驶 4 小时需停车休息至少 20 分钟,避免疲劳驾驶。此外,驾驶员应掌握基本的低温冻伤急救知识,若发现手脚出现红肿、瘙痒、麻木等冻伤症状,应立即进入温暖环境,用温水(37-40℃)浸泡冻伤部位,避免用热水烫洗或用力揉搓,若冻伤情况严重,需及时就医治疗。
冷链运输驾驶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常见问题(FAQs)
1. 冬季低温环境下,冷链运输车辆在积雪结冰路面行驶时,如何正确使用防滑链,且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冬季低温积雪结冰路面行驶时,防滑链是提升轮胎抓地力的重要工具,正确使用防滑链需遵循规范流程,同时注意多项安全事项。首先是防滑链的选择与安装:应根据轮胎尺寸选择适配的防滑链(可参考车辆手册上的轮胎规格),避免因尺寸不符导致安装不当或损坏轮胎;安装前需将车辆停放在平坦、坚实且远离车流的安全区域,拉紧手刹,在车辆前后轮后方放置石块或三角木防止车辆滑动。安装时,先将防滑链平铺在轮胎下方,确保防滑链的链条或卡扣朝向正确(通常有 “正面朝上” 标识),然后缓慢启动车辆,使轮胎压在防滑链上,再下车将防滑链的两端连接固定,调整防滑链的松紧度,确保链条与轮胎紧密贴合,无松动或偏移。安装完成后,启动车辆缓慢行驶 100-200 米,停车检查防滑链是否仍保持紧固,若有松动需重新调整。
使用防滑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安全事项:一是控制车速,安装防滑链后车辆的抓地力虽有提升,但仍远低于正常路面,因此车速应控制在 30km/h 以内,避免急加速、急刹车和快速转弯,防止防滑链断裂或车辆侧滑;二是避免在非冰雪路面长时间行驶,防滑链在干燥路面行驶会加剧轮胎磨损,同时产生较大噪音,若行驶路段冰雪已融化,应及时拆除防滑链;三是定期检查防滑链状态,行驶过程中若听到异常噪音或感受到车辆震动,应立即停车检查,查看防滑链是否有断裂、卡扣松动等情况,若发现故障需及时维修或更换;四是注意防滑链的磨损情况,若防滑链的链条出现严重变形、磨损或卡扣损坏,应立即停止使用,更换新的防滑链,避免因防滑链失效引发安全事故。此外,拆除防滑链时需按照与安装相反的流程操作,同样需将车辆停放在安全区域,确保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2. 冷链运输过程中,若遇到制冷机组突发故障导致货厢内温度持续升高,且短时间内无法修复,驾驶员应如何处理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货物品质?
冷链运输中制冷机组突发故障且短时间无法修复时,驾驶员需迅速采取多步骤应急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货物品质损失。首先,立即启动 “温度应急监控”:通过车辆温度监控系统或手持测温仪,每隔 5 分钟记录一次货厢内温度,同时查看货物包装是否完好,判断温度升高对货物的影响程度(如生鲜食品是否出现软化、医药产品是否超过温度阈值),并及时联系货主或运输调度中心,告知当前情况、货物类型、当前温度及预计处理方案,听取专业指导意见。
其次,快速规划 “就近转运路线”:通过导航软件查询距离最近的冷链物流中转站、冷藏仓库或具备冷藏存储条件的商超、医药冷库,优先选择距离在 30 公里以内、路况良好的场所,避免选择拥堵路段或复杂路况,缩短货物在非标准温度环境下的暴露时间。若查询到多个可选场所,应优先联系对方确认是否有空余冷藏仓位、可接受的货物类型及存储温度范围,确保转运后货物能得到妥善存储。在前往转运场所的途中,关闭货厢门,减少冷量流失,同时避免频繁打开货厢门检查货物,若必须检查,需快速操作,缩短开门时间。
若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合适的转运场所,应采取 “临时控温措施”:若车辆配备车载空调,可将空调调至最低温度,开启外循环,通过空调冷风间接为货厢降温(需注意将空调出风口朝向货厢通风口,增强冷量传递);若车辆未配备空调,可在货厢内放置预先准备的冰袋、干冰等辅助制冷物品(需提前确认货物是否允许与干冰直接接触,避免货物冻伤),同时在货厢外部覆盖保温篷布,减少外界热量传入。对于医药类等对温度敏感的货物,若携带了温度记录仪,需确保记录仪正常工作,记录整个应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便后续追溯责任。
到达转运场所后,配合工作人员快速完成 “货物交接与存储”:向工作人员详细说明货物的原定存储温度、故障发生时间、温度变化情况及货物当前状态,协助工作人员将货物转移至符合温度要求的冷藏设施中,同时填写货物交接单,注明应急处理过程及货物状态,由双方签字确认,避免后续出现责任纠纷。待制冷机组修复后,与货主或调度中心沟通,确定是否继续运输或更改运输方案,若继续运输,需再次检查货厢内温度是否符合要求,确认货物状态正常后再发车。
3. 低温环境下长途冷链运输,驾驶员易出现疲劳驾驶和手脚僵硬问题,有哪些具体的预防措施和缓解方法?
低温环境下长途冷链运输中,驾驶员疲劳驾驶和手脚僵硬问题的预防与缓解,需结合 “驾驶习惯调整”“驾驶室内环境优化”“身体活动干预” 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在预防疲劳驾驶方面,首先要 “科学规划驾驶时间”: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长途驾驶的规定,连续驾驶不超过 4 小时,停车休息不少于 20 分钟,且 24 小时内累计驾驶时间不超过 8 小时。在低温环境下,可适当缩短连续驾驶时间,如每 3.5 小时停车休息一次,避免因低温导致的注意力下降加速疲劳。休息时选择具备取暖设施的服务区,避免在寒冷的户外停留,同时可饮用热水、咖啡(适量,避免过量导致后续疲劳)提神,或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缓解身体疲劳。
其次是 “优化驾驶室内环境”:将驾驶室内温度稳定在 18-22℃,避免温度过高导致困倦或过低导致身体不适;调整座椅角度,使背部、腰部得到充分支撑,减少驾驶过程中的身体压力,可在座椅上放置加热坐垫,增强腰部保暖;保持驾驶室内空气流通,每隔 1 小时开启外循环 10-15 分钟,避免因长时间内循环导致空气污浊,引发头晕、疲劳;若夜间驾驶,可适当调暗驾驶室内仪表盘灯光,避免强光刺激眼睛导致疲劳,同时开启近光灯和示廓灯,确保行车视野。
在预防和缓解手脚僵硬方面,首先是 “个人保暖装备选择”:穿着分层保暖的衣物,内层选择透气的保暖内衣,中层穿着轻便的毛衣或抓绒衣,外层穿着防风防寒的外套,手部佩戴指尖灵活的薄款保暖手套(避免过厚影响操作),脚部穿着保暖且防滑的驾驶鞋,鞋底厚度适中,确保能清晰感知踏板反馈。驾驶过程中,若感到手部僵硬,可每隔 30 分钟双手揉搓 1-2 分钟,或转动手腕、活动手指,促进手部血液循环;若感到脚部僵硬,可在红灯或停车等待时,缓慢活动脚踝、脚趾,或轻微踩踏踏板(确保车辆处于安全状态),缓解脚部肌肉紧张。
其次是 “定时身体活动”:每次停车休息时,下车进行 5-10 分钟的身体活动,如快走、慢跑、伸展运动(重点活动颈部、肩部、腰部、腿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若条件允许,可在服务区的室内区域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如扩胸运动、深蹲运动,增强身体活力。此外,长途运输过程中需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 1.5-2 升温水,避免因缺水导致身体疲劳;饮食上选择易消化、高热量的食物,如热粥、面条、肉类,避免食用过多油腻食物,防止消化不良引发困倦。若驾驶过程中出现严重疲劳症状(如眼皮沉重、注意力无法集中、反应迟钝),应立即前往最近的服务区停车休息,确保休息充足后再继续行驶,切勿勉强驾驶。
同类文章排行
- 冷链运输行业驾驶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结合低温环境优化行车安全措施
- 电力工程车辆:驾驶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怎样强化高压区域周边行车规范
- 矿山运输行业:驾驶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融入井下与山区道路风险防控要点
- 驾驶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如何覆盖工地材料运输的安全防护
- 汽车驾驶员安全教育兼顾游客安全与山区道路行车规范
- 物流配送行业汽车驾驶员安全教育:构建货物运输全流程安全防护体系
- 新能源汽车驾驶员安全教育:结合电动车辆特性优化驾驶技巧
- 网约车行业:城市复杂场景下的文明行车与风险规避教育
- 汽车驾驶员安全教育融入工地车辆操作与人员避让的核心规范
- 随车应急装备的配备和使用是泄漏处置的关键,驾驶员在培训中应掌握哪些核心装备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