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安全与驾驶人心理素质探析
发表时间:2018-03-06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道路交通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在日趋功能化的同时,也使之不断复杂化,加之我国汽车社会的不成熟,导致道路交通事故频发。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对驾驶人驾驶素质的要求。而驾驶人的驾驶风格、人格因素、驾驶习惯、心理素质等,对行车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试从心理素质的角度出发,探析了它对安全行车的影响,并对如何提高驾驶人心理素质提出了探讨性对策。
交通事故被称为“和平时代没有硝烟的战争”。所以提高驾驶人的驾驶素质,从主观上做好杜绝、防止交通事故发生的准备非常必要。在这个问题上,驾驶技术一直以来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研究表明,驾驶人的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存在着很高相关性。统计显示,由驾驶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交通事故达30.8%。
1、心理素质定义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其先天基因和后天所受外部影响的综合体。它把个人的生理素质作为其发展基础,并通过实际社会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形成具有个人心理特点、潜能以及行为、品行的综合性素质,它具有能动性、中介性、稳定性以及独特性。所以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驾驶人来说,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安全行车的基本要求,如果心理素质不佳,那将对安全行车构成极大威胁。
2、影响行车安全的驾驶人心理素质分析
2.1 受外界影响,导致驾驶人心理波动较大
由于汽车的驾驶室空间较小,又处于“封闭”状态,所以在行车过程当中,任何情况都有可能让驾驶人的心理产生较大波动。这里对几个常见的例子做简单的分析:第一,最常见的莫过于交通拥挤、堵车,这会让驾驶人的情绪变得焦躁;第二,道路问题也是影响驾驶人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若是道路平坦,没有过多的弯道、路障就极易让驾驶人放松警惕性。反之,如是道路颠簸、交通情况复杂,又会让驾驶人产生厌倦情绪;第三,当驾驶人在工作或生活当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心情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有时甚至是在驾驶室内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心理情绪变得不稳定。
上述种种心理状态的恶性循环更替,会导致驾驶人的心理反应发生改变,出现不利于行车安全的心理因素。当这些心理因素出现时,驾驶人在行车驾驶的过程当中就会表现出多种的不良情感,在这些负面情感的控制作用下,驾驶人要么会表现出怠慢、松懈、焦虑,要么会表现得心浮气躁、缺乏自控能力,或是惊慌失措等。这些不健全的心理都会大幅度降低驾驶人对车辆的操控,从而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2.2 长时间驾驶,导致驾驶人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厌倦
长时间、远距离的驾驶极易让驾驶人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因为在驾驶途中,驾驶人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在周围急速变化的环境上。在这个过程的起初,驾驶人会表现出合理的紧张情绪,其心理状态会出现良性变化。但如果这种心理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其身体以及其他各项心理机能都会不堪重负,导致生理、心理的失调,进而出现疲劳、厌倦之感。在这种怠倦感严重的不良心理状态下,驾驶人会相继出现意识不清醒、动作灵敏度、准确度下降、操作失误等情况。如是不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缓解疲劳感,驾驶人将进一步表现得焦躁不安、情绪波动,甚至会对驾驶产生厌倦心理。在这样心理状态之下,发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概率较高。
2.3 自控力不强,导致驾驶人出现心存侥幸的心理
由于部分驾驶人的自控能力不足,在驾驶过程当中任意妄为,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固定的侥幸心理,把道路交通安全抛之脑后。比如不按照常规要领驾驶、酒后驾驶、在驾驶过程当中思想开小差、超速、超载等等。在这类驾驶人中多数已经具有一定的驾龄,他们应该深知其危害性,但由于长此以往的违规操作已经形成惯性,以及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他们一再的放松警惕,有着一种“碰运气”心态。在这种心理主导下,驾驶过程当中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驾驶人将会表现得手足无措,这样很容易酿成道路交通事故。
2.4 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导致驾驶人心理状态紧张
如今运输行业的竞争愈见激烈,在这种现状之下,驾驶人的要么出现极端的逆反心理,要么表现出迫切追求利益的心理。调查统计表明,在所有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中,营运车辆出现的起数最多。目前,国内运输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各项税费负担加重,很多运输企业和驾驶人为追求金钱上的利益,弃生命安全、道路法规于不顾,一味的想着“多拉快跑”。经常处于这种工作压力之下,其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其身心过度劳损。除了身体上表现的疲劳感,在心理上也会出现焦虑、失衡甚至是扭曲。这就是为什么营运车辆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作为“常客”出现的原因。
3、驾驶人心理素质培养对驾驶安全的必要性
驾驶汽车不仅是一项技术操作过程,更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对于一个驾驶人来说,掌握熟练驾驶技术很有必要,但是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有必要。一个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好坏,对其行为后果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心理素质与交通安全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如果驾驶人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当出现一些复杂的交通状况时,不论他的驾驶技术有如何之高都发挥不出来。因此,优化驾驶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临危处置各种复杂问题能力,对确保安全行车十分有益。
从以往的一些道路交通事故中可以看出,在注重驾驶人驾驶技术培养、提高的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要认识到心理活动在行车安全中所体现出的重要性。只有当驾驶人的生理、心理高度健康,且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控能力时,行车安全才能够获得保证。
4、驾驶人心理素质培养对策
4.1 加强对驾驶人的心理素质培训、教育
对驾驶人进行科学的心理素质培训、教育,是提高驾驶人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法。驾驶学校要增加驾驶心理学的内容。各个运输企业、及社会、家庭在注重驾驶人驾驶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大对驾驶人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培养。建立驾驶人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评估。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安全管理。按照每个驾驶人的不同生活状况、个性以及心理素质水平进行分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锻炼。也可开设心理咨询室,请心理学专家讲授心理学知识,着重包括驾驶人保持健康心理与行车安全重要性的内容,并开展相关心理问题咨询、辅导,适时消除心理障碍,始终保持健康驾驶心理,让大家各自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管理模式和应对策略。
4.2 全社会给驾驶人提供一个宽松、温馨驾驶环境
驾驶人拥有良好的心境,对行车安全固然重要,但社会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外部氛围也同样重要。交通管理部门对驾驶人要文明管理、公正执法,态度和蔼、体现人文关怀。单位领导、家庭成员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帮助解决他们生活和思想、工作上的难题,发现他们思想上的弊端,并及时进行开导,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轻松的心境投入到驾驶工作。不要随意对驾驶人使用过激的语言及无理指责、嘲笑、谩骂,积极营造文明和谐、包容、愉快、舒心的氛围。主动关心掌握驾驶人的身体、精神状况,发现身心疲惫,及时安排充足时间休息。要善于放“情绪假”,对有心理问题的驾驶人暂不安排上车(路)。从源头消除事故隐患。
4.3、驾驶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做情绪的主人
驾驶人必须具备良好驾驶心理定势:能够从容不迫应对处置行车中各种异常情况,沉着冷静、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操作准确,对生命有敬畏感。因此,驾驶人在发现自己情绪不稳定及心理有障碍时,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疏导,合理宣泄。积极用各种方法消除不良情绪,如:快车心理、侥幸心理、报复心理,过于自信、亢奋、消极等心理,减少对安全行车的影响,行车时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而分散精力,不为情绪左右自己的正确思路及行为,提高在各种复杂交通情况下的反应能力、精神承受压力和自我控制管理情绪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坦然面对坎坷与挫折,养成坚定、顽强、沉着、果断、机智、豁达的品格。驾驶人要建立与良好驾驶心理相匹配的心理品质,提高管理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保持心理卫生。做到不为一点不顺心的事而懊恼不已,不为他人好远而妒火攻心,也不因得到某一点满足而忘乎所以,而应使自己始终保持稳定、平衡的心境,做健康情绪的主人,为安全行车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