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结合充电管理优化行车策略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11-17

车队运营中充电管理与行车安全的关联性

在新能源车队普及的当下,充电管理已成为影响行车安全与运营效率的核心环节。与个人用车不同,车队车辆具有 “高频次运营、多车型混用、充电需求集中” 的特点,若充电管理不当,不仅会导致电池寿命缩短、续航里程衰减,更可能引发充电起火、半路断电等安全事故。例如,驾驶员若在电池高温状态下强制快充,易触发电池热失控;若未根据行车任务规划充电时间,可能因电量不足在高速或偏远路段被迫停车,增加道路救援风险。此外,车队充电设施(如充电桩、换电站)的频繁使用可能导致设备老化,若驾驶员缺乏充电设施检查意识,也会埋下安全隐患。因此,车队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需将充电管理与行车策略深度结合,帮助驾驶员建立 “充电安全 — 电量规划 — 行车适配” 的完整安全逻辑,既保障单辆车的行车安全,又提升车队整体运营效率。

防御性驾驶培训 (6).jpg

车队车辆充电安全规范与操作要点

充电前的车辆与设施检查

充电前的检查是防范安全事故的第一道防线,驾驶员需按照 “车辆 — 设施 — 环境” 的顺序开展全面检查。车辆检查方面,重点查看电池包外观是否有破损、变形、漏液等情况,若发现电池包外壳开裂,需立即停止充电并联系维修人员;检查充电接口是否清洁干燥,若接口内有积水、杂物或金属碎屑,需用干布清理干净,避免充电时出现短路;启动车辆后,观察仪表盘上的电池温度显示,若电池温度高于 45℃或低于 5℃,需先进行降温或预热(通过车辆自带的温控系统),待温度恢复至 15-35℃的 “安全充电区间” 后再充电。

设施检查方面,确认充电桩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查看显示屏是否有故障代码、指示灯是否正常),检查充电枪线缆是否有破损、老化,插头是否松动;若使用车队专用充电桩,需确认充电桩的额定电压、电流与车辆电池参数匹配(如车辆电池额定电压为 380V,需选择 380V 充电桩,避免使用 220V 家用充电桩导致充电效率过低或设备损坏);充电前尝试插拔充电枪,感受插拔力度是否正常,若插拔困难,不要强行操作,需排查接口是否错位或损坏。

环境检查方面,避免在暴雨、暴雪、台风等恶劣天气下露天充电,若必须充电,需选择具备防雨、防雷设施的充电区域;检查充电区域是否有易燃易爆物品(如汽油桶、打火机),若有需清理至安全距离外;确认充电区域是否有足够的消防设施(如干粉灭火器、消防栓),并熟悉消防设施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确保突发情况能及时处置。


充电过程中的安全监控

充电过程中,驾驶员需保持对车辆和充电设施的实时监控,避免离开充电区域过久。首先关注充电参数:通过充电桩显示屏或车辆仪表盘,查看充电电压、电流是否稳定,若出现电压骤升骤降、电流波动超过 ±10%,需立即停止充电,排查充电桩或车辆电池是否存在故障;记录充电时长与电量增长情况,若发现 “充电 1 小时电量仅增长 10%”(正常快充 1 小时可增长 40%-60%),说明充电效率异常,需停止充电并检查。

其次监控电池温度:充电过程中,电池温度会逐渐升高,若温度超过 45℃,需暂停充电,开启车辆空调或电池冷却系统,待温度降至 40℃以下后再继续充电;若发现电池包有冒烟、异味等异常现象,立即切断充电桩电源,拔下充电枪,疏散周边人员,使用干粉灭火器(不可使用水基灭火器)扑灭火源,同时拨打 119 报警。

此外,充电过程中禁止操作车辆的高耗电设备(如空调、暖风、车载娱乐系统),避免增加电池负荷,导致充电时间延长或电池温度异常升高;禁止在充电车辆周边吸烟、使用明火,禁止随意触碰充电枪和线缆,防止触电或设备损坏。若充电过程中遇到突发停电,需及时拔下充电枪,待电力恢复后重新检查车辆和设施,确认无异常后再继续充电。

充电后的安全收尾与记录

充电完成后,驾驶员需按照规范流程收尾,同时做好充电记录,为后续行车策略调整提供依据。安全收尾方面,待充电桩显示 “充电完成” 后,不要立即拔下充电枪,需等待 30 秒至 1 分钟,让电池电压稳定后再拔枪;拔枪时保持手部干燥,握住充电枪手柄(不要触碰金属插头),缓慢拔出,避免用力拉扯线缆;将充电枪归位至充电桩挂钩,确保插头朝向下方(防止雨水、杂物进入),关闭充电桩显示屏,确认设施无异常后再离开。

充电记录方面,在车队《充电记录表》中填写车辆编号、充电日期、充电开始 / 结束时间、充电前剩余电量、充电后剩余电量、充电度数、充电桩编号等信息;若充电过程中出现异常(如故障代码、温度过高),需在 “备注” 栏详细记录异常现象和处置措施;定期对比同一车辆的充电数据,若发现 “相同充电时长下电量增长幅度下降 10% 以上”,需及时反馈车队管理部门,排查电池是否存在衰减。此外,充电后需检查车辆充电接口盖是否关闭严密,避免行驶过程中雨水、杂物进入接口,影响后续充电。


结合充电管理的行车策略优化

行车前的充电规划与电量预判

行车前的充电规划是避免半路断电的关键,驾驶员需结合行车任务、路况、天气等因素制定科学的充电方案。首先明确行车任务:根据目的地距离、往返里程、货物载重(如货运车队),计算所需电量,确保 “实际所需电量≤电池可用电量 ×80%”(预留 20% 电量作为应急冗余)。例如,目的地距离 200 公里,车辆满电续航 300 公里,载重状态下续航折扣为 8 折(实际续航 240 公里),则出发前需确保电池电量不低于 85%(240 公里 ×85%≈204 公里),避免因续航估算偏差导致半路断电。

其次考虑路况与天气影响:若行车路线包含高速公路、山路等能耗较高的路段,需适当提高出发前的电量储备(如高速路段需多预留 10% 电量);若遇到低温、高温、大风等天气,需根据天气调整续航估算(如 - 10℃低温下续航折扣为 7 折,35℃高温下续航折扣为 8.5 折),避免因天气导致续航衰减而影响行程。例如,常温下满电续航 300 公里的车辆,在 - 10℃低温下实际续航约 210 公里,若目的地距离 180 公里,出发前需确保电量不低于 90%(210 公里 ×90%≈189 公里)。

最后规划充电站点:若行车里程超过车辆单次续航,需提前查询沿途充电桩位置(优先选择车队合作充电桩或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规划充电站点间距(不超过车辆实际续航的 80%),例如车辆实际续航 200 公里,充电站点间距需控制在 160 公里以内;同时记录充电桩的营业时间、充电费用、是否支持快充等信息,避免因充电桩关闭或不兼容导致无法充电。若前往偏远地区,需提前联系当地充电桩运营商,确认设施可用性,必要时携带便携式充电设备(如应急充电枪)。

防御性驾驶168 (9).jpg

行驶中的电量管理与能耗控制

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需通过科学的电量管理与能耗控制,延长续航里程,减少充电次数,提升运营效率。首先控制车速与驾驶习惯:大多数新能源车辆的经济时速为 60-90km/h,行驶时尽量将车速保持在该区间,避免超速(车速超过 100km/h,能耗会增加 20%-30%);避免急加速、急刹车,加速时将加速踏板开度控制在 30% 以内,制动时优先使用能量回收系统(若车辆支持,可开启中高强度能量回收),减少机械制动使用,既降低能耗,又保护电池。

其次优化车载设备使用:根据天气情况合理使用空调,夏季空调温度设定在 24-26℃,冬季设定在 22-24℃,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能耗增加;若车辆配备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优先使用这些局部取暖设备,替代空调制热(局部取暖设备能耗仅为空调制热的 1/3-1/2);关闭不必要的车载设备(如车载娱乐系统、车窗升降功能),减少电量消耗。例如,冬季行驶时,开启座椅加热(功率约 50W)替代空调制热(功率约 2000W),每小时可减少约 1.5kWh 的能耗,延长续航约 5-8 公里。

最后实时监控电量与续航:行驶过程中,通过仪表盘实时查看剩余电量与续航里程,若发现电量下降速度异常(如 10 公里路程消耗 8% 电量,正常应为 5%),需及时检查是否开启了不必要的高耗电设备,或车辆是否存在故障(如轮胎气压不足导致能耗增加);若剩余电量低于 30% 且距离下一充电站点超过 50 公里,需立即降低车速(如从 90km/h 降至 60km/h),关闭非必要设备,延长续航,确保能到达充电站点。


行车后的充电时机与方式选择

行车后的充电时机与方式选择,直接影响电池寿命与后续行车安全,驾驶员需根据车辆使用情况与电池状态选择合适的充电策略。首先确定充电时机:若车辆当天不再使用,建议在行车结束后 1 小时内充电(此时电池温度仍处于较适宜充电的范围,充电效率高),避免长时间放置后电池电量自然衰减;若车辆需连续运营(如网约车、货运车队),需在剩余电量降至 20%-30% 时及时充电,避免亏电状态(电量低于 20%)长时间存放,导致电池容量衰减。

其次选择充电方式:根据充电时间与电池需求选择快充或慢充,若时间紧张(如运营间隙),可选择快充(充电 30 分钟可补充 50%-70% 电量),但需注意快充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电池电量从 0% 充至 100%,建议充至 80% 即可,减少电池损伤);若时间充裕(如夜间停车),优先选择慢充(充电 6-8 小时可充满),慢充电流小,对电池冲击小,有利于延长电池寿命。例如,车队车辆夜间停放在车库时,可采用慢充方式充电,既保证次日满电运营,又保护电池;白天运营间隙,采用快充补充电量,满足短时间内的行车需求。

此外,需根据电池温度调整充电方式:若行车后电池温度高于 45℃,需先停车冷却 30 分钟,待温度降至 40℃以下后再充电,避免高温下快充导致电池热失控;若电池温度低于 5℃,需先开启电池预热功能(部分车辆支持充电前预热),待温度升至 10℃以上后再充电,提升充电效率,避免低温下充电困难。


车队充电与行车的应急处理方案

充电过程中突发故障的应急处理

充电过程中若出现突发故障(如充电桩跳闸、车辆电池故障、起火等),驾驶员需保持冷静,按照 “切断电源 — 排查故障 — 应急处置” 的步骤处理。若充电桩突然跳闸,首先关闭充电桩电源开关,拔下充电枪,检查充电桩显示屏是否有故障代码,若故障代码显示 “过载”“短路”,需联系充电桩运营商排查故障,不要强行再次充电;若车辆仪表盘显示电池故障灯亮起,立即停止充电,关闭车辆电源,联系车队维修人员,告知故障现象,等待专业人员到场检查,切勿自行拆解电池或充电系统。

若充电过程中出现电池冒烟、起火,立即切断充电桩电源,拔下充电枪(若火势较小且无触电风险),使用干粉灭火器对准电池起火部位喷射(不可使用水基灭火器,避免电池短路加剧火势);若火势较大,无法控制,立即疏散周边人员,拨打 119 报警,告知消防人员 “新能源车辆电池起火”,同时联系车队管理部门,报告事故位置、车辆编号、起火情况;待消防人员到达后,协助消防人员使用专用灭火设备(如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灭火,避免火势蔓延。


行车过程中电量不足的应急处理

行车过程中若发现电量不足(如剩余电量低于 10% 且距离下一充电站点超过 20 公里),驾驶员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避免车辆半路断电。首先降低能耗:关闭空调、座椅加热等所有非必要设备,将车速降至 40-60km/h(经济时速下限),避免加速和制动,保持匀速行驶,最大限度延长续航;若车辆支持能量回收,开启最高强度能量回收,利用滑行和轻微制动回收电能。

其次寻找应急充电资源:通过导航软件搜索周边 “应急充电桩”“加油站充电桩”“商场停车场充电桩” 等,优先选择距离最近、支持快充的充电站点;若周边无充电桩,联系车队管理部门,请求调度备用车辆或安排道路救援(如应急充电车);若车辆配备便携式应急充电枪,可联系附近的商铺、居民,说明情况,请求提供 220V 家用电源,进行应急慢充(通常 1 小时可补充 10-15 公里续航),缓解电量压力。

若车辆最终无法到达充电站点,被迫在路边停车,需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在车辆后方 50-150 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城市道路 50 米,高速公路 150 米),组织人员撤离至道路护栏外安全区域;联系车队管理部门和道路救援服务,告知车辆位置、剩余电量、车型,等待救援车辆到场充电或拖车;在等待救援过程中,不要试图启动车辆或开启高耗电设备,避免电池彻底亏电,影响后续充电和电池寿命。


车队充电设施故障的应急处理

若车队专用充电设施(如充电桩、换电站)出现故障,影响多辆车充电,驾驶员需配合车队管理部门做好应急处置,确保运营不受严重影响。首先反馈故障信息:发现充电设施故障后,立即记录故障现象(如充电桩无法启动、显示屏黑屏、充电枪无法插入)、故障时间、设施编号,反馈给车队充电管理专员,同时拍摄故障现场照片或视频,为后续维修提供依据;若其他驾驶员也遇到类似故障,提醒大家不要强行使用故障设施,避免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

其次调整充电计划:根据车队管理部门的安排,前往备用充电站点充电(如合作的公共充电桩、其他车队的共享充电桩),记录备用站点的位置、充电费用、充电效率,反馈给车队,为后续优化备用充电网络提供参考;若备用站点距离较远,调整行车任务顺序,优先完成距离较近的任务,减少充电往返时间,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协助设施维修:若维修人员到场维修,配合维修人员进行故障排查(如描述故障现象、协助测试充电设备);维修完成后,第一时间测试充电设施是否恢复正常,确认无异常后通知其他驾驶员使用;同时在《车队充电设施维修记录表》中填写维修时间、维修内容、测试结果,为设施维护保养提供数据支持。


车队驾驶员充电与行车安全培训 FAQs

1. 车队运营中,若多辆车同时需要充电(如晚高峰后集中回场),如何通过有序调度避免充电拥堵,同时确保每辆车的充电安全与次日运营需求?

多辆车同时充电时,需通过 “提前规划 — 分级调度 — 安全监控” 的方式,平衡充电效率与安全,满足次日运营需求。首先提前规划充电时段:车队管理部门需根据车辆回场时间、次日行车任务,制定 “充电时段表”,将车辆分为不同批次(如 18:00-20:00、20:00-22:00、22:00 - 次日 0:00),每批次充电车辆数量不超过充电桩数量的 1.2 倍(预留 20% 冗余应对突发情况);驾驶员需按照 “充电时段表” 回场充电,避免集中在同一时段到达,减少拥堵。

其次分级调度充电优先级:根据次日行车任务的紧急程度和车辆剩余电量,确定充电优先级,例如 “次日凌晨需执行长途运输任务的车辆”“剩余电量低于 20% 的车辆” 优先充电,确保这些车辆能优先完成充电,不影响次日运营;“次日仅执行短途任务的车辆”“剩余电量高于 30% 的车辆” 可安排在非高峰时段充电,避免占用高峰时段的充电桩资源。调度过程中,车队充电管理专员需实时监控充电桩使用情况,若某批次车辆充电完成,及时通知下一批次车辆进场,避免充电桩闲置。

最后强化充电安全监控:每辆车充电时,驾驶员需按照规范流程操作,充电管理专员定期巡查充电区域,检查车辆充电参数是否正常、充电桩是否有故障、充电区域是否有安全隐患;若发现某辆车充电效率异常(如充电 1 小时电量仅增长 20%),及时安排维修人员排查,避免影响后续车辆充电;充电完成后,驾驶员需将车辆停放至指定区域,让出充电桩给下一辆车,同时填写《充电记录表》,确保充电数据可追溯。此外,可在充电区域安装监控摄像头和智能充电桩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充电进度和设施状态,通过系统自动提醒驾驶员 “充电完成”“电池温度异常”,提升调度效率和安全性。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