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安全教育学习:强化道路清扫的安全防护操作规范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11-13

道路清扫作业是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环节,但其作业场景多处于开放道路,面临车流密集、行人穿梭、路面状况复杂(如碎石、积水、障碍物)等多重安全风险。参与道路清扫的驾驶员(含清扫车驾驶员、辅助人工清扫的转运车驾驶员),既是作业执行者,也是安全防护的核心主体。通过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学习,强化道路清扫全流程的安全防护操作规范,能有效降低驾驶员作业风险,避免碰撞、碾压、摔倒等安全事故,保障清扫作业安全高效开展。

赛为安全 (23).jpg

一、清扫前安全准备:筑牢防护基础

道路清扫作业的安全防护,需从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开始,通过 “环境勘察、设备检查、防护装备配备” 三大核心环节,提前排查风险,为作业安全奠定基础。

环境勘察是安全准备的首要步骤。驾驶员需在作业前对清扫路段进行全面勘察,明确路段的交通流量、车道分布、行人活动规律及潜在风险点:针对城市主干道,需重点关注早晚高峰时段的车流高峰(如 7:00-9:00、17:00-19:00),尽量避开高峰时段作业,若必须在高峰时段作业,需提前规划清扫路线,选择车流相对较少的车道(如最右侧车道);针对城乡结合部道路,需留意非机动车(如电动三轮车、摩托车)的穿行频率,以及路边随意停放的车辆,避免因车辆遮挡视线引发碰撞;针对学校、商场周边路段,需关注学生上下学、市民购物的人流高峰,提前设置警示标识,引导行人绕行作业区域。同时,驾驶员需关注天气情况,若遇暴雨、暴雪、大风(风力超过 5 级)等恶劣天气,应暂停室外清扫作业,待天气好转、路面条件安全后再开展工作,避免因恶劣环境增加作业风险。

设备检查是安全准备的关键支撑。道路清扫相关设备(清扫车、转运车、辅助工具)的性能状态,直接影响作业安全,驾驶员需按规范完成设备检查:清扫车需重点检查清扫装置(如扫刷、吸盘)是否牢固,避免作业中扫刷脱落引发路面障碍;检查车辆制动系统(刹车片、刹车油)、转向系统(方向盘间隙、转向助力)是否灵敏,确保车辆在作业中能及时减速、避让;检查警示装置(如黄色警示灯、警示标语、箭头指示灯)是否正常工作,这些装置是提醒过往车辆避让的重要保障,若发现警示灯不亮、标语模糊,需立即维修更换。转运车需检查车厢门锁是否完好,防止作业中垃圾掉落影响交通;检查车辆后视镜、倒车雷达是否正常,避免倒车时碰撞行人或障碍物。辅助人工清扫的工具(如扫帚、簸箕、垃圾夹)需检查是否存在断裂、破损,若工具手柄松动,需及时加固,防止作业中工具脱落导致驾驶员摔倒。

防护装备配备是安全准备的最后防线。驾驶员需按要求穿戴全套个人防护装备,形成 “物理防护屏障”:穿戴高可视性反光背心,背心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 GB 20653-2006《职业用高可视性警示服》),确保在白天、夜间或低能见度环境下,过往车辆能清晰识别;佩戴防冲击安全头盔,尤其在人工辅助清扫或道路狭窄路段作业时,防止头部被过往车辆剐蹭或被掉落物砸伤;穿着防滑工作鞋,鞋底需有足够的摩擦力,避免在湿滑路面作业时滑倒;若清扫路段存在粉尘、异味(如垃圾转运点、施工路段),需佩戴防尘口罩或防毒面具,保护呼吸系统健康。同时,驾驶员需在作业车辆上配备应急防护物资,如三角警示牌、反光锥、急救箱(含止血带、消毒棉片、创可贴)、灭火器等,以备突发情况使用。


二、清扫中安全操作:强化过程防护

清扫作业过程是安全风险最集中的阶段,驾驶员需严格遵守 “作业区域隔离、规范驾驶操作、动态风险监控” 三大操作规范,实时防范各类安全隐患,确保作业安全。

作业区域隔离是过程防护的核心措施。驾驶员需通过 “物理隔离 + 警示提醒” 的方式,划定安全作业区域,防止过往车辆、行人闯入:在城市主干道、快速路作业时,需提前在作业区域来车方向 50-100 米处放置反光锥,按 “间距 5-10 米、呈斜线排列” 的方式设置,形成防护缓冲区;若作业车道为单向两车道及以上,需在作业车辆后方开启黄色警示灯、箭头指示灯(指向作业区域外侧),同时在车辆尾部悬挂 “正在作业,请勿靠近” 的警示标语,提醒后方车辆提前变道避让;在交叉路口、公交站台附近作业时,需额外增加反光锥数量,扩大隔离范围,避免行人、公交车误入作业区域。人工辅助清扫时,驾驶员需确保辅助人员始终处于作业区域隔离范围内,且与清扫车保持 3-5 米的安全距离,避免清扫车作业装置(如扫刷)误伤辅助人员。

规范驾驶操作是过程防护的重要保障。清扫车驾驶员需遵循 “低速、平稳、有序” 的驾驶原则,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事故:作业时车速需控制在 5-10km/h,不得超速行驶,尤其在转弯、避让行人时,需进一步减速(降至 3-5km/h),防止车辆惯性过大导致失控;清扫过程中需保持车辆在指定车道内行驶,不得随意变道,若需跨越车道清扫(如清扫路缘石附近区域),需提前观察后视镜,确认后方无来车后,缓慢变道,变道完成后立即开启作业装置;倒车时需开启倒车雷达、倒车影像,同时有专人指挥(如辅助清扫人员),确认车辆后方无人员、障碍物后再缓慢倒车,严禁在未确认安全的情况下盲目倒车。转运车驾驶员在停靠接卸垃圾时,需选择路面平整、视野开阔的位置,停车后拉起手刹,开启双闪警示灯,避免在弯道、坡道、人行横道附近停靠,防止车辆溜动或影响交通。

动态风险监控是过程防护的关键补充。驾驶员需在作业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实时关注周边环境变化,及时规避风险:清扫时需通过车辆后视镜、车窗持续观察后方及侧方车流情况,若发现有车辆未避让、强行超车,需立即停止作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待车辆通过后再继续;留意行人动态,尤其在学校、小区周边,需提前减速,避免行人突然横穿马路闯入作业区域;关注路面状况,若发现路面有大型障碍物(如石块、废弃家具)、深坑或积水,需先停车清理障碍物(或设置警示标识提醒后续车辆),确认路面安全后再继续清扫,避免车辆碾压障碍物导致爆胎或失控。同时,驾驶员需与辅助清扫人员保持实时沟通(如通过对讲机),若辅助人员发现风险(如后方来车未避让),需及时提醒驾驶员暂停作业,共同规避危险。


三、突发情况应急处置:完善防护闭环

道路清扫作业中可能遇到各类突发情况(如车辆碰撞、设备故障、人员受伤),驾驶员需通过安全教育学习,掌握标准化的应急处置流程,在突发情况下能快速、正确应对,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与人员伤害。

车辆碰撞应急处置方面,需按 “先避险、再检查、后处理” 的原则操作:若发生轻微刮擦(无人员受伤、车辆可移动),驾驶员需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车辆转移至路边安全区域(如应急车道、人行道边缘),避免占用车道引发交通拥堵或二次事故;转移后放置三角警示牌(来车方向 50 米处,高速路需增至 150 米),与对方驾驶员核对车辆信息、交换联系方式,拍摄事故现场照片(含车辆位置、碰撞部位、路面标识),若双方对责任无异议,可自行协商处理,若协商无果,需拨打 122 报警电话等待交警处理。若发生严重碰撞(有人员受伤、车辆无法移动),驾驶员需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组织受伤人员(含自身、辅助人员、对方人员)撤离至道路外侧安全区域,避免二次碰撞;同时拨打 122 报警、联系保险公司,保护事故现场,等待急救人员、交警到达,期间需安抚受伤人员情绪,若具备基础急救知识,可对轻微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如用急救箱中的消毒棉片清洁伤口、用创可贴包扎)。

设备故障应急处置方面,需针对清扫车、转运车的常见故障制定应对流程:清扫车扫刷脱落、吸盘堵塞时,驾驶员需立即停止作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在车辆周围放置反光锥;下车检查故障部位,若为扫刷松动,可使用随车工具重新固定,若扫刷断裂或吸盘严重堵塞,无法现场修复,需联系维修人员,等待维修期间需安排人员在现场疏导交通,避免过往车辆碾压脱落部件。转运车发动机熄火、无法启动时,驾驶员需将车辆停靠至安全区域,拉起手刹,开启双闪警示灯;检查油箱油量、电池电量,若为油量不足,可联系加油站送油,若为电池亏电或发动机故障,需拨打救援电话,等待拖车将车辆拖至维修厂,期间需确保车厢内垃圾妥善固定,避免垃圾掉落。

人员受伤应急处置方面,需重点关注驾驶员与辅助清扫人员的受伤情况:若发生轻微划伤、擦伤,需立即停止作业,前往安全区域,用急救箱中的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异物,再用碘伏消毒,最后用纱布或创可贴包扎,避免伤口感染;若伤口较深、出血较多,需用止血带(或布条)在伤口近心端绑扎止血(每隔 30 分钟放松 1 次,每次 1-2 分钟),同时拨打 120,等待专业救治。若发生骨折、脱位(如摔倒导致腿部骨折),需避免移动受伤部位,用随车携带的夹板(或硬纸板、树枝)固定受伤肢体,防止骨折移位加重伤害,期间保持受伤人员平躺,注意保暖,等待急救人员到达。若发生中暑(高温天气作业时常见),需立即将中暑人员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腰带,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降温,让其饮用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若中暑人员出现昏迷、抽搐,需立即拨打 120,期间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若具备相关技能)。

赛为安全 (22).jpg

四、高频问答 FAQs:解答道路清扫驾驶员安全教育核心疑问

1. 城市主干道车流密集,驾驶员在道路中间车道进行清扫作业时,如何通过安全教育学习掌握 “安全避让” 技巧,避免被过往车辆碰撞?

城市主干道中间车道清扫作业的 “安全避让”,需从 “作业前预警、作业中观察、危险时应急” 三个层面通过教育学习强化技巧,确保驾驶员能主动规避车流风险。

作业前预警教育是基础。培训需指导驾驶员在进入中间车道作业前,做好 “三重预警”:一是设备预警,提前检查清扫车的黄色警示灯、箭头指示灯、警示喇叭是否正常,确保作业时能通过灯光、声音提醒过往车辆;二是区域预警,在作业区域来车方向 100 米处放置反光锥,按 “斜线排列” 形成引导通道,引导车辆向外侧车道变道,同时安排辅助清扫人员在来车方向疏导交通,手持 “前方作业,减速避让” 的警示牌,提醒驾驶员提前变道;三是时间预警,尽量避开早晚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选择车流量较少的时段(如 10:00-15:00)作业,若必须在高峰时段作业,需向交通管理部门报备,申请临时交通管制(如封闭一条中间车道),减少车流干扰。

作业中观察教育是核心。培训需教授驾驶员 “动态观察法”,确保实时掌握车流动态:一是 “后视镜高频扫视”,每隔 10-15 秒扫视一次车辆左、右后视镜及车内后视镜,观察后方车辆的行驶速度、距离及变道意图,若发现车辆快速接近且无变道迹象,需提前做好避让准备;二是 “侧方视野拓展”,作业时保持左侧车窗打开(若天气允许),通过听觉(如车辆鸣笛声、发动机轰鸣声)辅助判断侧方车辆距离,同时留意道路隔离带缺口处是否有车辆或行人横穿;三是 “重点车辆关注”,对大型货车、公交车等视线盲区大、制动距离长的车辆,需额外警惕,若发现此类车辆接近,需立即停止作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待车辆通过后再继续。培训中可通过模拟场景演练(如在封闭场地设置车流模拟装置,让驾驶员练习观察与避让),让驾驶员形成 “观察 - 判断 - 应对” 的肌肉记忆。

危险时应急教育是补充。培训需明确 “紧急避让” 的操作流程:若发现后方车辆未避让、快速逼近,驾驶员需立即松开清扫装置操控杆,双手紧握方向盘,向外侧车道缓慢变道(优先选择车流较少的车道),同时轻踩刹车减速,避免急刹车导致车辆失控;若无法变道,需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按下车辆应急喇叭,提醒后方车辆减速;若车辆已逼近且无法避让,驾驶员需将身体向座椅靠背倾斜,双手护头,减少碰撞时的伤害。同时,培训需强调 “禁止强行作业”,若主干道车流过大、避让困难,驾驶员可暂停作业,待车流减少后再继续,避免因强行作业引发事故。


2. 夜间道路清扫作业能见度低,驾驶员易因视线受阻引发安全事故,如何通过安全教育学习提升夜间作业的安全防护能力?

夜间道路清扫作业的安全防护核心是 “优化视线、强化警示、规范操作”,教育培训需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帮助驾驶员克服能见度低的影响,保障作业安全。

优化视线教育是基础。培训需指导驾驶员通过 “设备调节 + 环境适应” 改善夜间视线:一是车辆灯光调节,提前将清扫车、转运车的近光灯调至合适高度(避免灯光过高直射对向驾驶员眼睛),开启前后示廓灯、牌照灯,若作业路段无路灯或灯光昏暗,可开启雾灯(非远光灯),增强路面照明;定期清洁车灯玻璃,去除灰尘、污渍,确保灯光亮度;二是车窗与后视镜清洁,作业前用玻璃水清洗前挡风玻璃,去除虫胶、灰尘,夜间行车时开启车内空调除雾功能,避免车窗起雾影响视线;用干净抹布擦拭后视镜,必要时开启后视镜加热功能(若车辆配备),防止后视镜起雾或结霜;三是个人视线适应,夜间作业前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强光屏幕,减少眼睛疲劳;作业中若感觉视线模糊,可短暂停车,闭目休息 1-2 分钟,或用人工泪液缓解眼睛干涩,避免因视线疲劳导致判断失误。

强化警示教育是关键。培训需明确夜间作业的 “双重警示” 要求:一是车辆警示,除开启黄色警示灯、箭头指示灯外,需在清扫车尾部悬挂反光条(宽度不小于 5 厘米),在转运车车厢两侧粘贴反光标识,增强车辆在夜间的可视性;若作业区域光线极差,可在作业车辆周围放置带 LED 灯的反光锥,进一步提升警示效果;二是人员警示,驾驶员与辅助清扫人员需穿戴带有反光条的高可视性背心(反光条面积不小于 0.1 平方米),背心颜色选择亮黄色或橙色,确保在 50 米范围内能被过往车辆识别;辅助人员作业时可手持荧光棒,增加自身可视性,避免被车辆忽视。

规范操作教育是保障。培训需细化夜间作业的操作规范:一是车速控制,夜间作业车速需降至 3-5km/h,比白天作业速度更低,为驾驶员预留足够的反应时间;二是作业范围控制,夜间尽量在靠近道路边缘的车道作业,避免进入中间车道,若必须清扫中间车道,需增加反光锥数量,扩大隔离范围(来车方向 150 米处放置第一个反光锥);三是避让操作,夜间发现后方车辆接近时,除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外,可通过车辆喇叭发出短声警示(每次 1-2 秒,避免长时间鸣笛扰民),若车辆未减速,需立即停止作业,向外侧车道避让,待车辆通过后再继续;四是禁止行为,夜间作业禁止随意变道、掉头,禁止在弯道、坡道、桥梁等视线盲区作业,禁止疲劳作业(夜间人体易疲劳,需每 2 小时休息 1 次,每次 15-20 分钟)。培训中可通过夜间实地演练,让驾驶员熟悉夜间视线条件下的操作技巧,如在封闭路段模拟夜间车流,练习灯光使用、警示设置与避让操作,提升夜间作业的安全防护能力。


3. 道路清扫作业中常需清理路边障碍物(如石块、树枝、废弃纸箱),驾驶员如何通过安全教育学习掌握 “安全清理” 操作规范,避免清理过程中受伤或引发交通风险?

道路清扫中障碍物清理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 “障碍物本身隐患(如尖锐、沉重)” 与 “车流干扰”,教育培训需从 “障碍物评估、清理流程、风险规避” 三个层面,帮助驾驶员掌握安全清理规范。

障碍物评估教育是前提。培训需指导驾驶员在清理前对障碍物进行 “安全评估”,判断是否具备自行清理条件:一是类型评估,区分障碍物的材质与形态,如小型轻质障碍物(如纸巾、塑料袋、小树枝)可自行清理,大型沉重障碍物(如石块、废弃家具、轮胎)或尖锐障碍物(如碎玻璃、钢筋头)需谨慎处理,若自身无法搬运或存在划伤、砸伤风险,需联系市政部门或专业清理团队,不得强行清理;二是位置评估,判断障碍物所在位置的交通风险,若位于车道中间、交叉路口等车流密集区域,需先设置警示标识,引导车辆避让后再清理,若障碍物靠近高压电线、下水道井口,需确认无触电、坠落风险后再操作;三是状态评估,检查障碍物是否存在不稳定状态(如倾斜的废弃家具、悬挂的树枝),若可能在清理时倾倒、掉落,需先固定障碍物(如用绳索捆绑倾斜家具)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