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道路养护中的安全风险处置方案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8-06

道路养护风险的精准识别

道路养护作业涉及多种场景,每种场景都隐藏着独特风险。日常养护中的路面清扫作业,看似简单却存在被过往车辆碰撞的风险,尤其是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上,车辆行驶速度快,驾驶员若注意力不集中,极易闯入作业区域。养护人员在道路中央分隔带修剪植被时,可能因跨越护栏瞬间被侧向驶来的车辆撞击,同时工具掉落路面也会引发后车避让不及的连锁事故。

专项养护工程的风险更为复杂。沥青路面摊铺作业时,高温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辆进出作业区频繁,倒车过程中可能因视线盲区碰撞现场施工人员;压路机、摊铺机等大型设备在狭窄路段掉头或移位,易与社会车辆发生刮擦。桥梁检修作业中,高空作业平台的稳定性受风力影响较大,超过 5 级风时可能发生晃动,导致人员坠落;桥下通航的桥梁进行水下桩基检测时,还需警惕过往船只碰撞作业平台。

特殊环境下的养护风险具有突发性。暴雨过后的路基加固作业,需防范边坡坍塌,雨水渗透使土壤饱和度增加,机械开挖时可能引发滑坡。冬季除雪作业中,撒布融雪剂的车辆在结冰路面行驶易打滑,同时融雪剂腐蚀养护设备的风险也需关注。夜间养护作业因视线受限,警示灯光的穿透力不足,社会车辆可能未及时发现作业区,直接闯入导致事故。

防御性驾驶培训 (26).jpg

风险分级与针对性处置措施

高风险场景的处置需采取 “硬隔离 + 全时段监控” 策略。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的半幅封闭养护,应设置连续的钢结构防护栏将作业区与行车道完全隔离,护栏高度不低于 1.8 米,每隔 50 米加装反光条和爆闪警示灯。作业区两端 500 米处设置减速带和限速标志(限速不超过 60 公里 / 小时),入口处配备可移动监控设备,实时传输画面至指挥中心,发现车辆违规闯入立即通过声光报警装置警示。同时,每 200 米安排 1 名安全员持荧光指挥棒值守,重点关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车辆动态。

中风险场景的处置注重 “流程优化 + 设备保障”。城市道路铣刨作业时,先通过交通广播提前 24 小时发布限行通知,作业区采用可伸缩式隔离墩围合,预留至少 3 米宽的临时通道供非机动车通行。铣刨机加装 360 度环视摄像头,操作人员通过显示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盲区碰撞。作业结束后,立即清理路面铣刨料,铺设临时钢板覆盖坑槽,钢板边缘与路面齐平并焊接防滑条,防止车辆碾压时打滑。

低风险场景的处置以 “规范操作 + 预警提示” 为主。乡村道路裂缝修补作业,养护人员需穿着反光背心,在作业点前后 50 米处放置锥形交通路标,形成警示区域。使用灌缝机时,操作人员需佩戴隔热手套和护目镜,避免高温密封胶喷溅烫伤。作业完成后,在路面设置 “路面修补,减速慢行” 的临时提示牌,24 小时内安排专人巡查,防止修补材料未固化时被车辆碾压损坏。


风险处置的全流程管理

事前预防需建立 “双交底” 制度。养护项目开工前,技术负责人向施工班组交底风险点及处置措施,如桥梁支座更换作业,需明确吊装设备的承重限制和作业半径;安全负责人向所有参与人员交底应急逃生路线和避险方法,现场演练如何在 1 分钟内撤离至安全区域。同时,对养护设备进行 “体检式” 检查,压路机的制动系统需测试在不同路面的制动距离,确保符合作业要求。

事中控制依赖 “智能监测 + 人工巡查” 结合。引入物联网技术,在作业区周边安装毫米波雷达,监测过往车辆的速度和距离,当车辆时速超过限定值且距离小于 100 米时,自动触发作业区的声光报警。养护人员每小时进行一次风险巡查,重点检查隔离设施是否完好、警示标志是否清晰、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发现护栏倾斜、标志被遮挡等问题立即整改,整改期间暂停作业并扩大警示范围。

事后处置要形成 “评估 - 改进” 闭环。每次养护作业结束后,收集监控数据和现场记录,分析风险处置措施的有效性,如某路段夜间养护多次发生车辆闯入,需评估警示灯光的亮度是否不足,进而更换为穿透力更强的 LED 爆闪灯。对发生的轻微碰撞事故,组织全员分析原因,若因设备停放位置不当,需重新制定设备摆放规范,明确与行车道的安全距离。


应急响应与机制保障

专项应急预案需覆盖典型风险场景。针对养护作业区火灾(如沥青混合料起火),预案应明确灭火器的配置数量(每 100 平方米不少于 2 具 4 公斤干粉灭火器)和摆放位置,规定操作人员使用灭火器的 30 秒响应时间。与附近消防站建立联动,确保消防车辆能在 15 分钟内到达作业现场。对于人员高处坠落事故,配备应急救援担架和脊柱固定板,制定 “固定 - 搬运 - 送医” 的标准化步骤,避免二次伤害。

应急演练需常态化开展。每季度组织一次综合演练,模拟 “社会车辆闯入作业区碰撞设备导致燃油泄漏” 场景,检验人员疏散、漏油围堵、火灾扑救等环节的协同能力。演练后评估各小组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规范,如发现安全员警示动作不标准,需加强实操培训。针对季节性风险,夏季增加防汛演练,冬季强化除雪应急演练,确保人员熟练使用排水泵、除雪铲等设备。

机制保障需强化责任落实。养护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风险处置第一责任人,每周检查预案更新情况;项目负责人每日班前强调风险点,班后总结处置效果;作业人员实行 “一岗双责”,既完成养护任务,又承担本岗位风险监测职责。将风险处置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对及时发现重大隐患并有效处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违反处置规程导致风险升级的予以处罚。

防御性驾驶培训 (29).jpg

常见问题 FAQs

问题一:养护作业中突遇强台风,如何快速转移人员和设备?

当气象预警发布台风蓝色预警后,立即停止高空作业(如桥梁涂装、路灯维修),将高空作业平台降至地面,锁定制动装置并加装防风缆绳。组织人员撤离至就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如附近村镇的文化活动中心),转移前清点人数和携带的应急物品(手电筒、饮用水、急救包)。对于无法立即撤离的大型设备(如摊铺机、压路机),停放至地势较高、远离广告牌和树木的空旷区域,收起工作装置,设置警示标志,并用钢丝绳将设备固定在地面锚点上。台风过境后,先检查作业区是否有倒伏树木、积水等隐患,确认安全后再组织人员返回,设备需经专业人员检查性能无误后方可复工。


问题二:城市主干道养护导致交通拥堵,如何平衡施工进度与通行效率?

实施 “错峰施工 + 分时段放行” 策略,将主要作业安排在 22:00 至次日 5:00 车流量低谷期,白天仅进行围挡搭设、材料转运等辅助工作,且占用车道不超过 1 条。作业区分段施工,每段长度控制在 500 米以内,完成一段开放一段,避免全路段封闭。在施工路段两端设置交通引导员,使用智能交通信号机协调路口红绿灯时长,高峰期延长放行时间 30 秒。同时,通过导航 APP 实时推送施工信息和绕行路线,在周边 3 个路口设置可变信息板,显示实时路况和预计通行时间。与公交公司协商临时调整线路,减少施工路段的公交车辆,缓解交通压力。每日收工后分析交通数据,若某时段拥堵超过 30 分钟,次日调整该时段的作业强度,优先保障通行。


问题三:养护人员在山区道路作业时遭遇山体滑坡,现场该如何自救?

首先保持镇定,立即停止作业,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切勿顺着滑坡方向跑),躲到坚实的障碍物后方(如巨大岩石、 sturdy 树木)。若身处机械设备内,迅速启动车辆向反方向行驶,远离滑坡区域,行驶中避免穿越已经滑动的土体。无法撤离时,躲进驾驶室并系好安全带,关闭车窗,用双臂护住头部,防止被坠落石块砸伤。滑坡停止后,观察周围环境,确认无二次滑坡风险后,通过卫星电话或对讲机向指挥中心报告位置和人员情况,等待救援。救援人员到达前,切勿擅自返回作业区搬运物资,防止余滑伤人。日常作业前,需熟悉山区道路的避险路线,每人配备应急哨子和反光救生衣,定期开展滑坡逃生演练,提高反应速度。

防御性驾驶培训 (9).jpg

问题四:夜间养护作业时,警示灯光被对向车辆强光干扰,如何确保作业区可见性?

在作业区迎车方向 50 米处设置防眩板,高度 1.2 米,板面采用微棱镜反光材料,既能反射光线提醒来车,又能削弱对向强光。作业区周边的警示灯采用低频爆闪模式(每分钟闪烁 60 次),搭配红色和黄色两种光源,红色灯位于作业区边界,黄色灯用于标示通道入口,两种灯光交替闪烁增强辨识度。养护人员除穿着反光背心外,在安全帽顶部加装 LED 警示灯,闪烁频率与作业区警示灯保持一致,便于相互识别和车辆避让。同时,使用可移动隔离墩时,在墩体侧面粘贴 3M 反光膜,确保在强光照射下仍能清晰显示轮廓。若遇浓雾等极端天气,除常规警示外,开启作业区的应急照明系统,照亮范围不小于作业区周边 10 米,同时安排人员在作业区入口处手持强光手电,向来车方向打出 “停车让行” 的手势信号。


问题五:养护作业中使用的化学品(如防水涂料、融雪剂)泄漏,如何防止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

泄漏发生后,立即停止相关作业,疏散下风向人员至 50 米以外,操作人员佩戴防毒面具和耐酸碱手套进行处置。对于防水涂料泄漏,先用沙土覆盖吸收,再用专用铲刀清理残留物,装入密封桶存放,交由专业危废处理公司处置,严禁混入生活垃圾。融雪剂泄漏到农田或水域时,需及时用沙袋围堵,防止扩散,并用清水冲洗受污染区域,降低浓度,同时联系环保部门检测水质和土壤,评估污染程度。日常存储化学品时,设置专用库房,防水涂料与融雪剂分开存放,库房地面做防渗漏处理,配备泄漏应急处理包(含吸附棉、中和剂、防护用品),每周检查包装完整性,发现破损立即更换。作业前对人员进行化学品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确保掌握泄漏处置流程和急救方法。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