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观光车驾驶员行人密集场景防御性驾驶培训指南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10-09

在旅游景区环境中,观光车作为承载游客的核心交通工具,其行驶路线往往与步行道交叉重叠,尤其在热门景点、出入口、观景平台等区域,行人密集且流动性强,老人、儿童及拍照游客的突发行为更增加了驾驶风险。防御性驾驶培训作为提升观光车驾驶员安全能力的核心手段,需结合景区场景特性,将预判风险、主动避让的理念融入每一个操作环节,帮助驾驶员在保障游客安全的同时,维护景区游览秩序。

防御性驾驶培训 (24).jpg

一、观光车驾驶前的防御性准备策略

进入景区开展运营前,充分的防御性准备是规避行人密集场景风险的基础,这一环节需兼顾车辆状态、路线规划与自身状态三重维度。

车辆检查需聚焦景区行驶特性,重点排查制动系统与警示装置。观光车多为电动车型,需确认刹车踏板行程是否正常、制动效果是否灵敏,在行人密集区域往往需要频繁减速停车,可靠的制动系统是安全底线;同时检查转向灯、示廓灯、前后警示灯及语音提示装置,景区内使用喇叭易产生噪音污染,语音提示 “车辆行驶中,请避让” 可更温和地警示行人。轮胎状况同样关键,需查看胎压是否符合标准、胎纹是否存在磨损,避免在雨天或光滑路面因轮胎抓地力不足导致打滑。此外,要确认车辆核载标识清晰可见,杜绝超员运营带来的操控隐患。

路线与客流预判是防御性准备的重要环节。驾驶员需提前熟悉当日运营路线,明确游客集散点、步行栈道交叉处、拍照热门点位等高频风险区域,结合景区实时客流数据(如节假日高峰、团队游客抵达时段)规划行驶节奏,在客流峰值时段提前降低行驶预期速度。同时要熟记景区内临时通道与避让空间,如绿化带旁的缓冲区域、景点入口的临时停靠点,为突发避让预留空间。

驾驶员自身状态调整不可忽视。需规范调整驾驶座椅与后视镜,座椅高度以能清晰观察车头两侧行人为准,外后视镜需覆盖车身两侧及后轮区域,减少因观光车车身较矮导致的视野盲区;发车前务必系好安全带,保持坐姿端正以确保操作灵活性。此外,景区运营常面临长时间重复行驶的疲劳挑战,驾驶员需确认自身休息充足,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应及时与调度人员沟通换班,避免疲劳状态下应对突发行人状况时反应延迟。


二、行人密集场景中的防御性驾驶实操要点

进入景区行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人密集场景,需采取差异化的防御性驾驶技巧,核心围绕 “控速、观察、沟通、避让” 四大原则展开。

速度管控是应对行人密集场景的首要核心。景区内通常设有明确限速标识,一般主干道不超过 15 公里 / 小时,而在景点出入口、步行道交汇区、儿童游乐区附近,车速需控制在 5-10 公里 / 小时,且始终保持 “随时能停车” 的状态。遇到突发情况时,需采用 “点刹” 方式缓慢减速,避免急刹导致车内游客摔倒,同时给周边行人留出反应时间。在上下坡路段,即使行人较少,也需保持低速,上坡时预防行人突然从坡顶出现,下坡时防止车辆因重力加速难以控制。

动态观察需建立 “全域视野” 体系。驾驶员不能仅关注正前方行人,需通过后视镜持续留意车辆后方及两侧情况,尤其要警惕从车辆侧后方突然穿行的游客。采用 “远近交替观察法”:近处关注车头前方 3-5 米范围,预判行人是否有横穿意图;远处观察 10-15 米区域,识别成群游客的移动方向、儿童奔跑轨迹及拍照游客的站位变化。对于背向车辆的行人、低头看手机的游客或追逐嬉戏的儿童,需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提前减速并做好停车准备。

沟通与提示需兼顾有效性与服务性。在转弯、倒车或经过视线盲区(如树木遮挡处、建筑拐角)时,除开启转向灯外,可开启语音提示装置或轻按低音喇叭,避免高分贝噪音影响景区氛围。遇到行人占道行走时,不要强行鸣笛催促,可通过缓慢跟行、车窗示意等方式引导行人避让。乘客上下车时,需提前提醒 “待车辆停稳后再起身”,并观察车门外行人动态,确认无游客靠近车门后再示意乘客上下车。

避让操作需遵循 “预判优先、主动礼让” 原则。发现行人有横穿路线迹象时,即使其未进入车道,也应提前减速,通过灯光或语音提示明确行驶意图;若行人已进入车道,需立即停车,待行人完全通过且与车辆保持 2 米以上安全距离后再继续行驶。在狭窄路段与其他观光车会车时,需提前寻找宽敞避让点,优先让载有老人、儿童的车辆通行,会车过程中重点观察两侧行人是否有抢行行为。遇到成群游客列队通行时,应停车等待游客队伍完全通过,切勿穿插行驶。


三、FAQs(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在景区热门景点附近,大量游客聚集且频繁穿梭车道,驾驶员如何通过防御性驾驶技巧避免碰撞风险?

热门景点附近的游客往往因专注于观景、拍照或结伴交谈而忽视车辆,此时防御性驾驶的核心在于 “提前预判 + 主动控速 + 多维度提示” 的组合策略。首先,驾驶员在距离景点 50 米处即应开启示廓灯和语音提示装置,以低于 1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缓慢行驶,同时将视线分为三个区域:车头正前方 1-3 米的 “紧急制动区”,重点观察是否有游客突然迈步;车辆两侧 1.5 米的 “横向活动区”,留意是否有游客从人群中窜出;后视镜覆盖的 “后方跟随区”,防止因急刹被后车追尾。

当发现游客群体中有儿童跑动、老人驻足观望或多人并排行走时,需立即将车速降至 5 公里 / 小时以下,同时轻按低音喇叭提示,若游客未察觉,应果断停车等待,切勿抱有 “游客会主动避让” 的侥幸心理。对于正在拍照的游客,尤其要关注其肢体动作,如举相机、后退调整站位等,这些行为往往伴随无意识的路线偏移,驾驶员需提前减速并做好停车准备。

此外,在这类区域行驶时,要避免靠近人群边缘行驶,尽量保持车辆在车道中央,与两侧行人保持 1 米以上的横向距离,为突发避让预留空间。若遇到游客围堵车辆寻求帮助,应将车辆停至不影响交通的安全区域,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后再提供协助,期间持续观察周围游客动态,防止其他游客因注意力集中在车辆上而发生碰撞。日常防御性驾驶培训中,可通过模拟景点人流密集场景的实操训练,提升驾驶员对游客行为的预判能力,形成 “减速 - 观察 - 提示 - 备停” 的条件反射。


问题二:景区内儿童游客突然从花丛、垃圾桶等遮挡物后冲出车道,驾驶员应如何快速响应以避免事故?

儿童游客的行为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且体型较小易陷入驾驶员视野盲区,防御性驾驶需建立 “盲区预警 + 即时制动 + 后续防护” 的应急体系。首先,在经过景区内有遮挡物的路段(如绿化带、景观小品、垃圾桶旁)时,驾驶员必须提前减速至 5 公里 / 小时以下,同时将视线聚焦于遮挡物与车道的交界线,这是儿童最易出现的区域,即使未发现动静,也要做好随时停车的准备,这是防御性驾驶中 “假设风险存在” 的核心原则。

若儿童突然冲出,驾驶员第一反应应是保持身体稳定,迅速踩下制动踏板(电动观光车需避免猛踩刹车,防止车轮抱死),同时观察车辆周围情况,确认是否有其他游客因避让而面临危险。制动过程中,要避免急打方向盘,因为观光车轴距较短,急转向易导致侧翻,反而扩大事故风险。待车辆停稳后,需确认儿童已回到安全区域,且周围无其他风险因素后,再缓慢起步。

为从源头降低此类风险,驾驶员在日常行驶中可主动参与景区安全提示工作,如发现儿童在车道附近玩耍,可停车提醒其监护人加强看管。在防御性驾驶培训中,应针对性开展 “盲区突现目标” 的模拟训练,通过反复练习提升驾驶员的反应速度,确保在 1 秒内完成 “发现 - 减速 - 制动” 的连贯操作,同时强化 “视线不离盲区” 的意识,在经过高风险遮挡区域时做到 “慢通过、多回头”。

防御性驾驶培训 (2).jpg

问题三:景区雨天路滑且行人撑伞遮挡视线,驾驶员如何通过防御性驾驶保障行驶安全?

雨天环境下,路面摩擦力下降导致制动距离延长,行人撑伞不仅遮挡自身视线,也降低了对车辆的感知度,防御性驾驶需重点强化 “控速、观察、制动、避让” 的适配性调整。首先,行驶速度需较晴天降低 50%,主干道不超过 8 公里 / 小时,狭窄路段不超过 5 公里 / 小时,同时与前车保持平时 2 倍的安全车距,因为雨天观光车制动系统易出现响应延迟,更长的车距可预留充足的反应时间。

观察方式需做出针对性调整,除常规视野外,要重点关注行人的伞柄朝向和脚步动作:伞柄偏向道路一侧时,往往意味着行人准备横穿;脚步加快且身体倾斜时,可能因路滑失去平衡,这些信号都需提前捕捉。对于穿着深色衣物、撑深色雨伞的行人,要格外留意,可通过开启近光灯(即使在白天)增强车辆辨识度,同时避免使用远光灯,防止灯光透过雨伞反射影响行人视线。

制动操作需采用 “分段点刹” 方式,即轻踩刹车后稍作停顿,再继续制动,避免一次性猛踩导致车轮打滑侧滑。遇到行人横穿时,若距离足够,可提前减速让行;若距离较近,需立即连续点刹,同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提示周围行人及车辆注意。在积水路段,要避免快速通过,防止水花溅到行人引发慌乱,若积水深度超过轮胎一半,应停车绕行,切勿强行通过。

此外,雨天行人更倾向于在屋檐下、树荫下行走,这些区域往往靠近车道边缘,驾驶员需主动拉大横向距离,必要时停车让行人先行。发车前需特别检查制动系统和轮胎状况,确保刹车灵敏度正常、轮胎花纹无过度磨损,从硬件上降低雨天行驶风险。


问题四:在景区狭窄步道与车道共用区域,行人与观光车混行,驾驶员如何平衡通行效率与安全防御?

步道与车道共用区域是景区事故高发点,此类场景下防御性驾驶需遵循 “安全优先、节奏控制、双向沟通” 原则,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通行效率。首先,驾驶员需提前熟悉该区域的地形特点,如是否有视线盲区、宽敞避让点位置、行人流量高峰时段等,通过前期规划减少临场决策压力。行驶前开启示廓灯和语音提示装置,以低于 8 公里 / 小时的速度进入该区域,同时向两侧行人微笑示意,通过肢体语言传递 “注意车辆” 的信号。

在行驶过程中,采用 “走走停停” 的节奏控制方式,即行驶 3-5 米后短暂停顿,观察行人动态后再继续前进,这种方式既能避免持续行驶给行人带来的压迫感,也能为自身预留应急反应时间。遇到行人迎面走来时,主动靠道路右侧行驶,将左侧空间留给行人,若行人未主动避让,应停车等待,待行人通过后再行驶,切勿鸣笛催促。对于背向车辆行走的行人,需通过轻按喇叭或语音提示告知车辆位置,避免从背后靠近时引发行人惊慌。

若遇到推婴儿车、轮椅或携带大件行李的游客,需提前停车,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协助,待其通过或移至安全区域后再继续行驶。在与其他观光车会车时,需提前在避让点停车,确认两侧无行人通过后,再示意对向车辆缓慢通行,会车过程中两人同时观察行人动态,防止有游客在两车之间抢行。日常培训中,可通过模拟不同行人组合(如老人带儿童、团队游客、独行游客)的场景,训练驾驶员的节奏控制能力和沟通技巧,实现 “慢而有序” 的通行状态。


问题五:景区夜间运营时,光线不足且部分游客使用手机照明行走,驾驶员如何运用防御性驾驶技巧保障安全?

夜间景区光线通常较暗,路灯分布不均,游客使用手机照明时视野受限,且自身不易被车辆发现,防御性驾驶需围绕 “灯光使用、视线补盲、速度管控” 构建安全防线。首先,车辆灯光检查是基础,发车前需确认大灯、示廓灯、刹车灯、转向灯均正常工作,大灯需调整至近光模式,照射距离控制在 15-20 米,避免远光直射行人造成眩光。在无路灯路段,可开启前后警示灯,但需避免灯光过亮影响游客视线。

视线观察需采用 “灯光扫描 + 余光补盲” 的方法,大灯主要照射前方车道,余光关注道路两侧 1 米范围内的区域,寻找手机灯光、衣物反光等行人标识,尤其要留意路边长椅、观景台附近,这些区域常有游客停留。发现手机灯光移动时,需判断其移动方向和速度,提前减速至 5 公里 / 小时以下,通过语音提示 “夜间行驶,请留意车辆” 明确车辆位置,若行人未回应,应立即停车,待确认行人位置和动向后方可继续行驶。

速度管控需比白天更严格,主干道不超过 8 公里 / 小时,弯道、坡道等危险路段不超过 5 公里 / 小时,同时与前车保持 30 米以上的安全车距,因为夜间制动反应时间会延长 30% 左右。遇到行人横穿时,除立即停车外,还需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提示后方车辆注意避让。在游客上下车区域,需提前开启大灯照亮站台,确认站台及周围无行人逗留后,再示意乘客上下车,乘客下车时需提醒 “注意观察后方来车”。

此外,夜间行驶时要避免靠近道路边缘,防止因视线不清压到路肩或撞到障碍物,同时每行驶 10 分钟通过后视镜检查车辆后方情况,防止有游客跟随车辆行走。日常防御性驾驶培训中,可通过模拟夜间低光环境的训练,提升驾驶员对微弱光线信号的识别能力和应急制动的精准度,确保夜间运营安全。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