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护期间搅拌站驾驶员安全培训讲解的车辆停放与周边环境注意点
一、设备维护期间罐车停放的核心原则
设备维护期间,混凝土罐车的停放并非简单的 “停车待命”,而是需要为维护作业创造安全边界,同时避免车辆自身成为安全隐患。核心原则在于 “固定化区域、结构化布局、动态化监控”。固定化区域即罐车必须停放在搅拌站指定的维护专用停放区,该区域需与生产区、卸料区、人员通道明确分隔,避免维护作业与其他工序交叉干扰;结构化布局要求车辆停放时保持统一朝向(如车头朝外)、预留至少 1.5 米的横向间距和 3 米的纵向通道,确保维护人员操作空间和应急疏散路线;动态化监控则指停放后需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若停放超过 2 小时,还需在车辆前后 5 米处放置反光警示锥,提示周边人员注意。
同时,停放位置需满足 “地面承载与车辆重心匹配”。罐车空载时重心偏后,满载(含剩余混凝土)时重心靠前,停放区地面需经过硬化处理,承载力不低于 10 吨 / 平方米,避免因地面沉降导致车辆倾斜。尤其在维护涉及罐体顶升、轮胎拆卸等操作时,停放点需选择地面平整处,用水平仪校准,坡度不得超过 3°,防止车辆在维护过程中发生位移。
二、车辆停放前的环境排查要点
停放前,驾驶员需对目标区域进行 “三步式” 环境排查。第一步观察上方环境,确认停放点上方无高压线缆(安全距离不小于 5 米)、无架空管道或广告牌等悬挂物,避免维护时工具坠落或车辆顶部与悬挂物碰撞;第二步检查周边设施,远离搅拌站的传送带、配料机等运转设备,与维护用的加油机、配电箱保持至少 3 米距离,防止油料泄漏或触电风险;第三步清理地面杂物,移除区域内的碎石、钢筋、积水等,尤其要注意地面是否有未固化的混凝土残渣,避免轮胎碾压后粘连导致行驶时颠簸。
对于需长时间停放(超过 8 小时)的车辆,还需关注自然环境影响。暴雨天气前,检查停放区排水系统是否通畅,避免车辆被积水浸泡;强风天气时,确认周边无易倒伏的树木、围挡,必要时将车辆停靠在坚固建筑物旁,并拉紧手刹、垫好轮挡;高温天气则需避免阳光直射下的长时间停放,减少轮胎和罐体漆面老化,若无可遮阳区域,需在轮胎上覆盖隔热垫。
三、不同维护场景下的车辆停放规范
当维护作业涉及罐体内部清理(如清除残留混凝土)时,车辆需斜向停放,罐体出料口朝向维护区的废料处理池,且与池边保持 1 米距离,既方便废料直接排入,又避免车辆过于靠近池边导致侧翻。同时,罐体需旋转至与车身呈 45° 角,此时罐体重心相对稳定,且便于维护人员从两侧进行清理操作,停放后需将旋转操作杆锁定,并在操作杆旁悬挂 “禁止操作” 警示牌。
若维护内容为检修液压系统(如罐体旋转马达、油管),车辆需直线停放,车头朝向维护工具存放区,缩短工具搬运距离。液压部件多位于罐体下方,停放时需确保罐体下方无凸起物,地面铺设防滑橡胶垫,防止维护人员钻入车底操作时滑倒。此外,需将液压系统压力释放(通过操作杆缓慢泄压),停放后关闭总电源,在驾驶室放置 “液压系统检修中” 提示牌。
对于轮胎、制动系统等底盘维护,车辆停放需选择带有地沟或举升设备的区域,若使用地沟,车辆需精准停放在地沟正上方,两侧车轮与地沟边缘距离不小于 30 厘米,并用轮挡固定车轮,防止维护时车辆意外滑动。若使用举升机,需确认举升点与车辆底盘的支撑位匹配(参照车辆手册标注的举升位置),停放后先试举升 10 厘米,检查稳定性后再继续升高,严禁在未固定的情况下进行底盘维护。
四、维护期间周边环境动态管理技巧
维护过程中,驾驶员需配合维护人员做好周边环境的动态监控。设立 “维护作业半径”,以车辆为中心,半径 5 米范围内划为警戒区,若在搅拌站主干道旁停放,需用警戒线将警戒区封闭,并安排专人在入口处值守,禁止无关车辆和人员进入。尤其当维护涉及动火作业(如焊接罐体裂缝)时,警戒区内需清除所有易燃易爆物品(如油污、布料、松动的粉尘),配备 2 个以上灭火器(干粉或二氧化碳型),并在上风处放置灭火毯。
关注相邻作业的影响,若周边有其他罐车进行装料、卸料,需保持至少 10 米间距,避免装料时洒落的混凝土溅到维护区域,或卸料时的车辆震动影响本车维护操作。若遇大风天气,需及时清理警戒区内的轻质杂物(如塑料袋、纸板),防止被风吹起卷入运转的维护设备(如砂轮机、电焊机)。
维护期间若需临时移动车辆(如更换维护工位),需遵循 “先清场、后移动” 原则。先通知所有维护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移除警戒设施,检查车辆周边是否有工具、线缆等缠绕,启动车辆前鸣笛示意,缓慢移动(车速不超过 5 公里 / 小时),移动过程中不进行任何维护操作,到达新工位后重新设置警戒区,确认环境安全后再继续维护。
五、FAQs
问题 1:设备维护期间,罐车需在搅拌站临时通道旁停放,如何平衡维护需求与通道通行安全?
在临时通道旁停放时,需采用 “空间分割 + 动态协调” 的方法平衡维护与通行。首先测量通道宽度,若通道宽度大于 6 米,可在通道一侧划定停放区(占用宽度不超过 2 米),用反光锥在停放区与通行区之间设置分隔带(宽度 1 米),分隔带上粘贴反光条,夜间开启车辆示廓灯,确保通行车辆能清晰识别边界。
维护作业时,将主要操作集中在车辆朝向通道内侧的一侧,避免工具、部件占用通行区,若需在通道侧进行操作(如拆卸罐体侧面零件),需缩短操作时间,必要时在通道侧设置可移动的隔离挡板(高度 1.8 米),挡板上悬挂 “注意避让” 警示牌。安排专人在通道两端观察交通状况,当有大型车辆(如泵车、装载机)通过时,提前通知维护人员暂停操作,将工具收回至安全位置,待车辆通过后再继续。
若通道宽度小于 6 米,禁止长时间停放,可采用 “分段维护” 模式,每次停放不超过 1 小时,优先完成需快速处理的维护项目(如更换滤芯、检查液位),复杂维护项目转移至专用停放区。临时停放时,确保车辆不占用通道超过 1/3 宽度,且车头朝向通道出口,便于快速驶离,维护人员站在车辆与通道隔离的一侧操作,避免背对来车方向。
问题 2:维护期间突降暴雨,罐车停放区出现积水,应如何处理以保障车辆和维护安全?
突降暴雨导致停放区积水时,需分 “积水初期、积水加剧、积水退去” 三个阶段处理。积水初期(水深小于 10 厘米),立即停止露天维护作业,将工具、零件转移至驾驶室或防水储物箱,用塑料布覆盖裸露的电气部件(如仪表盘、电机接口),防止雨水渗入。同时检查车辆门窗是否关闭,在轮胎下方放置砖块,略微抬高轮胎,减少积水浸泡时间。
若积水持续加剧(水深超过 10 厘米),需判断是否有淹没车辆底盘的风险,若有风险,立即组织人员将车辆转移至地势较高的区域。转移前确保维护工具已收回,解除轮挡,启动车辆时轻踩油门,避免积水倒灌发动机,行驶路线选择积水较浅处,车速不超过 3 公里 / 小时,防止水花溅入电气系统。无法转移时,关闭车辆总电源,将重要部件(如蓄电池、控制模块)拆卸下来带至干燥处,在驾驶室放置 “积水危险,禁止启动” 警示牌。
积水退去后,不要立即恢复维护,需先清理车辆表面的淤泥和杂物,检查底盘部件(如制动鼓、传动轴)是否有泥沙堆积,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后再检查功能。电气系统需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测试各操作杆、按钮是否正常响应,确认无短路风险后,再重新开始维护作业,对于被积水浸泡过的液压部件,需更换液压油并清洗管路,防止油液污染导致故障。
问题 3:在搅拌站维护区,多辆罐车同时进行维护作业,如何规划停放位置以避免相互干扰?
多车同时维护时,需采用 “分区分类 + 间距管控” 的停放规划方法。首先按维护类型分区,将涉及罐体作业的车辆(如清理、焊接)集中在一个区域,底盘维护车辆(如轮胎、制动)集中在另一个区域,液压系统检修车辆单独放置在远离火源的区域,避免不同类型维护的工具、废料混杂。
同区域内车辆按 “纵向对齐、横向错位” 方式停放,纵向(车头方向)保持 5 米间距,确保维护人员有足够空间搬运工具和操作;横向(车身侧面)错位排列,相邻车辆的维护侧(如罐体侧、底盘侧)错开,避免同时操作时相互阻挡。例如,A 车在左侧进行罐体维护,相邻的 B 车则在右侧进行轮胎更换,两者侧面间距不小于 2 米。
设置公共通道和物料区,在多车停放区中间预留 3 米宽的主通道,用于人员和工具车通行;在区域边缘设立统一的废料堆放点(如混凝土残渣、废油桶),各车维护产生的废料及时清理至堆放点,不占用作业空间。同时,为每辆车分配唯一的维护标识(如编号牌),挂在驾驶室外,便于管理人员识别和协调,避免误操作。若维护涉及动火作业,该车需单独隔离在区域上风处,与其他车辆保持 15 米以上安全距离,防止火星飞溅引发火灾。
问题 4:罐车在维护期间需临时启动罐体旋转(如配合清理内部),启动前需检查哪些周边环境因素?
临时启动罐体旋转前,需进行 “三维环境检查”。水平方向检查罐体旋转半径内是否有障碍物,包括:周边车辆(距离不小于 3 米)、固定设施(如电线杆、料仓)、悬挂物(如线缆、水管),尤其要注意罐体出料口旋转时是否会碰撞到维护用的脚手架、梯子等;垂直方向确认罐体上方无遮挡(如遮阳棚、横梁),旋转到最高点时与上方物体的距离不小于 1 米,避免卡滞或摩擦。
检查人员位置,确保所有维护人员处于罐体旋转范围之外,尤其要确认无人站在罐体与车身连接的盲区(如罐体下方、侧面支架附近),可通过呼喊或手势确认每个人的位置,必要时在旋转区域边缘站一名监护人员,实时提示靠近的人员。
检查地面与车辆固定状态,启动前确认轮挡已固定、手刹拉紧,车辆无明显倾斜;若罐体曾被顶升过,需确认支撑装置已移除,罐体完全落回原位;清理罐体内部可能影响旋转的杂物(如大块混凝土),避免旋转时杂物甩出伤人。此外,启动前测试旋转操作杆的响应,先缓慢旋转 5°,观察罐体运动是否平稳,有无异响或卡顿,确认正常后再继续操作,旋转过程中保持低速(转速不超过 2 转 / 分钟),禁止在旋转时进行罐体外部的敲击、焊接等操作。
问题 5:维护结束后,罐车驶离停放区前,需对周边环境和车辆状态做哪些最终检查?
维护结束驶离前,需进行 “环境复位 + 车辆功能” 双重检查。环境复位检查包括:收回所有维护工具(如扳手、千斤顶、电缆),清理地面的油污(用吸油棉覆盖处理)、混凝土残渣和废料,移除警戒设施(反光锥、警戒线、警示牌),确保停放区恢复至维护前的状态,不遗留任何安全隐患。若维护时使用过地沟或举升机,需检查地沟盖板是否盖好,举升机是否降至原位并锁定。
车辆状态检查分三步:第一步检查外部,确认罐体已固定(旋转锁止到位)、轮胎气压正常且无嵌入石子、车身两侧无悬挂的工具或线缆;第二步检查内部,启动车辆后测试仪表盘指示灯(确保无故障灯亮起)、制动系统(轻踩刹车感受反馈)、转向系统(左右转动方向盘无卡滞),若维护过液压系统,需测试罐体旋转、卸料溜槽升降功能,观察是否有漏油或异响;第三步检查装载装置,若维护后需立即运输混凝土,确认进料口、卸料口密封良好,防止漏料。
驶离前最后观察周边交通状况,尤其在搅拌站内部道路,需确认通道无障碍物,鸣笛示意后缓慢起步(前 50 米车速不超过 5 公里 / 小时),通过后视镜观察是否有遗漏的工具或人员跟随,驶离停放区后汇入主干道时,注意避让其他行驶车辆,确保完全融入正常交通流后再加速。
同类文章排行
- 设备维护期间搅拌站驾驶员安全培训讲解的车辆停放与周边环境注意点
- 特殊天气下搅拌站驾驶员安全培训包含的场内作业与场外运输安全措施
- 危险品运输驾驶员安全培训课程包含的应急救援设备使用与流程掌握
- 新能源车辆安全驾驶培训:电池保护与特殊路况动力控制要点
- 工程车辆安全驾驶培训涉及的工地复杂环境通行与避让操作要点
- 长途运输过程中罐车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包含的疲劳驾驶预防与调节
- 山区路段罐车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涉及的车辆制动系统维护与检查
- 运输领域人员参加交通安全知识培训提升道路风险预判能力的具体举措
- 建筑单位组织交通安全知识培训:助力员工形成良好出行习惯的有效方案
- 物流行业从业者通过交通安全知识培训掌握复杂路况应对策略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