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道路交通安全培训:矿区专用车辆的特殊驾驶要求
矿区边坡路段是连接采场、排土场与运输主干道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交通安全风险的高密集区域。这类路段的边坡多为人工开挖或自然形成的岩质、土质边坡,受采矿作业振动、雨水冲刷、风化侵蚀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落石现象。小至拳头大小的碎石,大到数吨重的岩块,一旦从边坡滚落,会对下方通行的运输车辆(如矿用自卸卡车)、作业设备(如装载机、挖掘机)及人员造成致命威胁 —— 轻则导致车辆玻璃破损、车身刮擦,重则引发车辆侧翻、设备损毁,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本次培训将从边坡路段落石风险特点、常态化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流程三方面展开,帮助驾驶员与设备操作员建立 “预防为主、快速响应” 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降低落石事故风险。
一、边坡路段落石风险的核心特点
矿区边坡路段的落石风险并非随机发生,而是与边坡类型、环境条件、作业影响密切相关,了解其核心特点是做好防范工作的基础:
(一)风险隐蔽性强,前兆信号易被忽视
多数落石发生前会出现细微前兆,但因矿区环境复杂(如扬尘、噪音干扰),这些信号常被操作员忽略:
岩质边坡:落石前可能出现边坡表面岩石 “开裂异响”(如清脆的 “噼啪” 声)、小型碎石 “零星掉落”(多附着在边坡表层,受振动后脱落)、边坡植被 “异常倾斜”(岩缝中生长的灌木因岩石位移被拉扯歪斜);
土质边坡:则表现为边坡表层 “泥土溜滑”(雨后或洒水后,表层土呈条状下滑)、坡脚 “局部隆起”(边坡内部土体挤压,导致坡脚地面轻微凸起)、路面 “碎石堆积增多”(比日常清理频次明显增加,且碎石多带有新鲜土痕)。这些前兆信号往往持续时间短(如异响仅持续数秒)、范围小(如零星落石仅在 1-2 米范围内),若操作员注意力不集中,极易错过预警时机。
(二)风险动态变化,受环境与作业影响显著
落石风险会随环境条件与采矿作业动态升级,呈现 “阶段性高发” 特征:
环境因素:雨天或雨后 24 小时内,雨水会渗入边坡岩缝或土体,降低岩石间的黏结力、增加土体重量,落石风险会提升 3-5 倍;大风天气(风速超过 6 级)会吹动边坡表层松散碎石,引发 “连锁式落石”;冬季冻融循环(白天解冻、夜间结冰)会加剧边坡岩石开裂,春季解冻期成为落石高发时段;
作业影响:采场爆破作业会产生强烈振动,即使爆破点距离边坡路段 100 米以上,也可能导致边坡岩石松动,引发 “延迟性落石”(爆破后 1-2 小时内);边坡附近的铲装、运输作业(如挖掘机清理边坡浮石时操作不当),可能直接扰动边坡稳定性,诱发落石。
(三)危害程度差异大,冲击破坏力难预估
落石的危害程度与岩块大小、滚落高度、落点位置直接相关,且破坏力往往超出预期:
小型落石(直径<30 厘米,重量<50 公斤):从 10 米高边坡滚落时,撞击速度可达 15 米 / 秒,足以击碎矿用卡车的挡风玻璃,若击中驾驶室,会对操作员造成头部、胸部伤害;
中型落石(直径 30-100 厘米,重量 50-500 公斤):从 20 米高边坡滚落,撞击力相当于 10 辆满载卡车的冲击力,会导致矿用卡车驾驶室变形、车架弯曲,甚至引发车辆侧翻;
大型落石(直径>100 厘米,重量>500 公斤):从 30 米高边坡滚落,可直接砸穿卡车车厢,推挤车辆偏离道路,若落在路面狭窄处,会完全阻断交通,且清理难度极大。
二、边坡路段落石的常态化防范措施
防范落石的核心在于 “提前干预、主动规避”,需结合边坡类型与风险特点,从 “路段监测、通行规范、设备防护、环境管理” 四个维度建立常态化防范体系:
(一)边坡路段的动态监测:及时捕捉风险信号
建立 “人工巡查 + 技术监测” 结合的监测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落石隐患:
人工巡查:每天作业前 30 分钟、作业间隙(如中午休息时段)、雨后 1 小时,由专职安全员对边坡路段进行巡查,重点检查:边坡表层是否有新裂缝(用卷尺测量裂缝宽度,超过 5 毫米需标记)、坡脚是否有新鲜落石(观察碎石表面是否有湿润土痕或岩石光泽)、防护设施(如主动防护网)是否破损;巡查时需携带 “边坡巡查记录表”,记录巡查时间、路段、发现问题及处理措施,发现重大隐患(如裂缝宽度超过 10 毫米)立即上报;
技术监测:在高风险边坡路段(如高度超过 30 米、历史发生过大型落石的边坡)安装监测设备:使用 “振动传感器” 监测边坡岩石振动频率(超过 5Hz 时发出预警)、“红外测距仪” 监测边坡位移(单日位移超过 2 厘米时报警)、“视频监控摄像头”(带夜视功能)实时观察边坡表面动态,监测数据同步传输至矿区调度中心,当数据超限时,调度中心通过车载电台向该路段通行车辆发出预警。
(二)车辆与设备的通行规范:规避风险时段与路线
通过明确通行规则,减少车辆、设备在高风险时段与区域的暴露时间:
时段规避:避免在落石高发时段通行边坡路段,如:爆破作业后 1.5 小时内禁止车辆通行(若爆破规模大,延长至 2 小时)、雨天或风力超过 6 级时,仅允许应急车辆(如抢险车)通行,且需低速(≤5 公里 / 小时);
路线选择:矿区需规划 “主备两条路线”,当主路线边坡出现隐患时,启用备用路线(如绕行采场另一侧低风险边坡路段);通行主路线时,车辆需保持 “居中行驶”(距离边坡侧路面边缘不低于 3 米),避免靠近边坡一侧(防止落石直接砸中车身),且严禁在边坡路段停车(如临时下车检查、接打电话),若需停车,需驶离边坡路段 50 米外的安全区域;
车距控制:边坡路段同向行驶的车辆,纵向安全距离需比普通路段增加 50%—— 如普通路段跟车距离不低于 20 米,边坡路段需不低于 30 米,避免前方车辆被落石击中后,后方车辆来不及避让;会车时需选择 “非边坡侧会车”(如对方车辆在边坡侧,己方车辆在道路外侧),会车速度≤3 公里 / 小时,会车后尽快驶离该路段。
(三)车辆与设备的防护升级:减少冲击伤害
通过加装防护装置,提升车辆、设备抵御落石的能力:
矿用卡车防护:在驾驶室顶部加装 “弧形钢板防护顶”(钢板厚度不低于 10 毫米,弧度与驾驶室顶部匹配,避免落石堆积)、驾驶室前挡风玻璃粘贴 “防爆膜”(厚度不低于 0.3 毫米,防止玻璃破碎后飞溅伤人)、车身两侧(靠近边坡一侧)加装 “金属防护栏”(高度 1.2 米,间距 10 厘米,阻挡小型落石撞击车身);
作业设备防护:挖掘机、装载机在边坡路段作业时,需将 “铲斗朝向边坡一侧”(若发生落石,铲斗可起到缓冲作用),且铲斗离地面高度不超过 1.5 米(便于快速调整位置躲避落石);设备驾驶室顶部加装 “网格状防护架”(网格尺寸不超过 20 厘米 ×20 厘米,防止大型落石砸穿驾驶室),操作员需系好安全带(避免车辆被落石撞击后人员甩动受伤)。
(四)边坡的主动防护:从源头减少落石
通过工程措施加固边坡,降低落石发生概率:
表层清理:每季度对边坡表层松散岩石、土体进行清理,由挖掘机(配备长臂铲斗)从边坡顶部向下逐层清理,清理的碎石、土体由卡车运至排土场,避免松散物堆积在边坡表层;
防护网安装:在岩质边坡路段安装 “主动防护网”(网孔尺寸不超过 15 厘米 ×15 厘米,钢丝绳直径不低于 8 毫米),覆盖边坡表层(从顶部至坡脚),固定在边坡内部的锚杆(深度不低于 2 米)上,防止小型落石滚落;在土质边坡路段铺设 “土工格栅”(每平方米拉力不低于 50kN),表面覆盖 5-10 厘米厚的种植土并种植固土植被(如紫花苜蓿),增强边坡土体稳定性;
排水优化:在边坡顶部设置 “截水沟”(宽度 0.5 米,深度 0.6 米),将雨水引至矿区排水系统,避免雨水直接冲刷边坡;在边坡中部设置 “急流槽”(坡度不超过 30°),减少雨水在边坡表面的停留时间,降低土体浸润风险。
三、边坡路段落石事故的应急处置流程
一旦发生落石事故,需遵循 “生命优先、快速响应、科学处置” 原则,分 “现场应急、事故上报、后续处理” 三个阶段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一)现场应急:第一时间保障人员安全
车辆、设备操作员在遭遇落石时,需按 “判断 - 避险 - 自救” 三步法快速行动:
快速判断:若发现边坡有落石滚落(如看到碎石从边坡下滑、听到岩石撞击声),立即判断落石方向与速度 —— 若落石在车辆前方或侧方,且距离较远(>50 米),可加速驶离落石区域;若落石距离近(<30 米),且无法快速驶离,立即将车辆驶向道路外侧(远离边坡一侧),同时踩下制动踏板停车(避免车辆滑动),双手紧握方向盘,身体前倾靠向座椅靠背(减少落石撞击时的身体晃动);
紧急避险:若落石已砸中车辆(如听到车身撞击声、看到玻璃破碎),操作员需保持冷静,首先检查自身是否受伤(如头部、四肢是否有疼痛、出血),若未受伤,立即解开安全带,观察车外情况(通过车窗缝隙查看落石是否停止、周边是否有其他危险);若车辆未侧翻、且落石已停止,立即打开车门撤离至远离边坡的安全区域(如道路外侧 50 米外的平坦地带);若车辆侧翻或车门无法打开,立即使用驾驶室应急工具(如安全锤)砸破车窗(优先选择侧窗,避免挡风玻璃破碎后二次伤害),快速撤离;
自救与互救:撤离后,若自身受伤(如轻微划伤、骨折),立即进行简单处理(如用衣物包扎伤口、用树枝固定骨折部位);若发现其他人员受伤,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协助将受伤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避免二次落石伤害,同时拨打矿区急救电话(如矿区医疗站电话、120),告知事故地点、受伤人数与伤情(如 “XX 边坡路段,1 人头部受伤,出血较多”)。
(二)事故上报:及时传递事故信息
现场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后,需在 5 分钟内完成事故上报,确保矿区调度中心快速掌握情况:
上报对象:首先向矿区调度中心报告(通过车载电台、手机),若调度中心无法接通,直接向矿区安全管理部门报告;
上报内容:需清晰说明 “事故时间、地点(如 “采场至排土场的 3 号边坡路段”)、落石情况(如 “落石大小约 1 米 ×0.8 米,砸中 1 辆矿用卡车”)、人员伤亡(如 “1 名操作员头部受伤,已撤离至安全区域”)、现场状况(如 “落石仍有零星掉落,道路已阻断”);
后续配合:上报后需保持通讯畅通(如手机电量充足、电台处于通话状态),按照调度中心指令开展后续工作(如引导急救车辆、标记事故现场)。
(三)后续处理:防止事故扩大与二次伤害
矿区调度中心接到报告后,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 “抢险、救援、清理” 工作:
现场管控:由矿区保安或安全员在事故路段两端设置警戒区(距离事故点 100 米外),摆放警示标志(如 “前方落石,禁止通行” 警示牌),禁止无关车辆、人员进入;同时安排专人观察边坡动态(如使用望远镜查看边坡是否有新的落石迹象),若发现二次落石风险,立即扩大警戒范围;
救援处置:医疗急救人员到达后,快速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如止血、包扎、心肺复苏),并转运至医院;若有人员被困(如车辆被落石掩埋),由抢险队使用挖掘机(配备小型铲斗)、起重机等设备,在确保边坡稳定的前提下,缓慢清理落石,营救被困人员(清理时需由专人指挥,避免设备操作不当引发二次落石);
现场清理:待人员救援完成、边坡稳定后,由运输队与设备队配合清理现场 —— 先用挖掘机将大型落石破碎(若落石超过 1 吨,使用破碎锤破碎),再由卡车将碎石运至排土场;清理过程中,需安排安全员全程监护边坡动态,清理完成后,由边坡监测人员对该路段边坡进行重新评估,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方可恢复通行。
四、常见问题解答(FAQ)
问:在边坡路段行驶时,若突然遇到大量落石,车辆无法及时撤离,操作员应如何保护自己?
答:当遭遇大量落石且车辆无法撤离时,操作员的核心目标是 “减少身体受冲击程度”,需按以下步骤操作:
调整车身位置:立即将车辆驶向道路最外侧(远离边坡一侧),若道路外侧有护栏,可将车辆贴近护栏(护栏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落石),同时踩下制动踏板停车,拉紧手刹,避免车辆因落石撞击滑动;
做好自身防护:双手紧握方向盘(掌心向下,用力扣住方向盘边缘),身体向后靠紧座椅靠背,头部贴向头枕(减少落石撞击车身时头部的晃动幅度),闭上眼睛(防止玻璃破碎后碎片进入眼睛),嘴巴微张(平衡耳压,减少巨大撞击声对耳膜的伤害);若驾驶室有安全气囊,需保持身体与方向盘的距离(不低于 30 厘米),避免气囊弹出时造成二次伤害;
等待时机撤离:待落石撞击声停止后,不要立即下车,先通过车窗缝隙观察车外情况(如落石是否停止、车身是否有倾斜、周边是否有新的落石风险),若发现车身倾斜(如一侧车轮悬空),不要打开车门,避免车辆失衡侧翻;若车身稳定、落石已停止,立即用最快速度解开安全带,打开车门(若车门无法打开,用安全锤砸破侧窗),撤离至道路外侧 50 米外的安全区域,撤离过程中不要回头观察,避免被残留落石砸中;
后续注意事项:撤离后,不要试图返回车内拿取个人物品(如手机、钱包),待现场管控人员确认安全后,再由专业人员处理车辆;若撤离时受伤,立即寻找干净的衣物或布条包扎伤口,避免伤口感染,同时等待医疗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