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客车安全知识培训:低速行驶中的盲区规避技巧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8-26

新能源客车在景区、城市街区等场景低速行驶时,由于车身庞大、结构复杂,存在诸多视觉盲区,这些盲区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隐患。掌握低速行驶中的盲区规避技巧,对于保障乘客、行人及其他车辆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新能源客车低速行驶时的盲区类型、规避技巧及相关注意事项,为驾驶员提供全面的安全指导。

防御性驾驶培训 (2).jpg

常见盲区类型及特点

新能源客车的盲区主要源于车身结构和驾驶员的视野限制,不同位置的盲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车头前方盲区是较为常见的盲区之一。由于客车车身较高,发动机舱和车头部分会遮挡驾驶员对前方低矮物体和近距离行人的视线。尤其是在车辆起步或低速行驶时,身高较矮的儿童、宠物或小型障碍物很容易陷入车头前方的盲区,驾驶员难以察觉。

车辆两侧的后视镜盲区也不容忽视。虽然后视镜能帮助驾驶员观察车辆两侧的情况,但在车身侧面靠近前后轮的位置,存在一定范围的视野死角。当行人或非机动车在这个区域内时,驾驶员通过后视镜很难发现,在转向或变道时容易发生碰撞。

车尾后方盲区是最危险的盲区之一。客车的尾部较高,驾驶员通过内后视镜和外后视镜很难完全覆盖车尾后方的区域,特别是在车辆倒车或低速后退时,车尾后方的行人、障碍物等极易被忽视,从而引发安全事故。此外,车辆转弯时,由于车身长度较长,会形成较大的转弯盲区,即 “内轮差” 区域,这个区域内的行人或车辆也容易被卷入。


盲区规避基础技巧

充分利用车辆辅助设备

新能源客车通常配备了多种辅助设备,驾驶员要充分利用这些设备来减少盲区影响。倒车影像和倒车雷达是规避车尾盲区的重要工具,在倒车或低速后退时,要密切关注显示屏上的影像和雷达提示,及时发现车尾后方的障碍物和行人。

360 度全景影像系统能为驾驶员提供车辆周围的全方位视野,在低速行驶、转弯或停车时,要善用这一系统,仔细观察车辆周围的环境,特别是盲区区域的情况。同时,要定期检查这些辅助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摄像头、雷达等部件清洁、无故障,保证其正常运行。

规范驾驶操作

在低速行驶过程中,规范的驾驶操作能有效规避盲区风险。起步前,驾驶员要绕车一周,仔细检查车辆周围是否有行人、儿童、障碍物等,特别是车头下方、车轮旁等盲区位置。确认安全后再上车启动车辆,避免因盲区导致起步时发生意外。

行驶过程中,要频繁观察后视镜和车内后视镜,同时注意转头观察车辆两侧的情况,弥补后视镜盲区的不足。在通过路口、人行道、景区步道等人员密集区域时,要提前减速,鸣笛示意,提醒周围行人注意车辆。

转弯时,要提前开启转向灯,减速慢行,充分利用车辆的转向辅助功能(如转向灯开启时相应侧的摄像头影像自动显示在显示屏上),观察转弯盲区是否有行人或车辆。必要时,可停车让行,确保盲区区域安全后再继续转弯。

防御性驾驶培训 (4).jpg

保持安全车距和车速

低速行驶时,保持适当的安全车距和车速是规避盲区风险的重要保障。与前车、行人、路边障碍物等保持足够的距离,能为驾驶员预留出观察和反应的时间。当发现前方有盲区或视线受阻时,要进一步降低车速,做好停车准备,避免因车速过快而无法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在狭窄路段或视线不良的区域,要做到 “一慢二看三通过”,不盲目加速或强行通过。遇到行人过马路时,要提前减速停车,待行人完全通过且确认盲区无其他行人后再继续行驶。


特殊场景下的盲区规避策略

景区内人流密集区域

景区内游客众多,尤其是在节假日或旅游高峰期,人流密集区域的盲区风险大大增加。在这些区域低速行驶时,驾驶员要更加谨慎,除了利用车辆辅助设备和规范操作外,还可以安排随车人员在车辆两侧协助观察,及时提醒驾驶员盲区中的行人。

注意景区内的儿童和宠物,他们往往行动灵活且身高较矮,容易进入车头和车轮旁的盲区。行驶过程中,要时刻留意路边、花丛旁、景点附近等可能有儿童玩耍或躲藏的地方,必要时停车鸣笛,确认安全后再行驶。

城市街区狭窄路段

城市街区的狭窄路段往往两侧停有车辆或有建筑物遮挡,形成较多的盲区。在这些路段行驶时,要尽量靠道路中间行驶,减少车辆与两侧障碍物的距离,扩大观察范围。注意从路边车辆旁、建筑物拐角处突然冲出的行人或非机动车,提前减速,做好避让准备。

通过巷口、胡同口等视线盲区时,要提前鸣笛,减速至几乎停车的状态,缓慢通过,同时观察两侧是否有行人或车辆出现。避免在狭窄路段停车或掉头,如需停车,要选择视野开阔、不妨碍交通的位置,并开启危险警示灯。

停车场及上下客区域

停车场内车辆停放密集,行人往来频繁,存在大量的盲区。在停车场低速行驶时,要遵循 “转弯让直行、进出让行” 的原则,注意观察车辆之间的缝隙、拐角处是否有行人或车辆突然出现。利用 360 度全景影像系统观察车辆周围的情况,特别是倒车入库或出库时,要缓慢操作,确保盲区安全。

上下客区域是人员流动的重点区域,乘客上下车时容易进入车辆两侧的盲区。驾驶员要在车辆停稳后,确认车辆周围安全,特别是车门附近和车辆后方的盲区,再打开车门让乘客上下车。乘客上下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周围情况,避免其他行人或车辆进入盲区引发事故。

防御性驾驶培训 (26).jpg

FAQs

问:新能源客车在低速通过学校、小区等人员密集区域时,如何有效规避车头前方和两侧的盲区,确保不发生碰撞事故?

在学校、小区等人员密集区域低速行驶时,规避车头前方和两侧盲区需要多方面配合。首先,驾驶员要提前降低车速,将车速控制在 5 公里 / 小时以内,以便在发现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停车。同时,开启车辆的示廓灯和危险警示灯,提醒周围行人注意车辆的行驶状态。

对于车头前方盲区,除了起步前绕车检查外,行驶过程中要不断扫视车头前方地面,观察是否有移动的物体或阴影。可以稍微降低车窗,通过听周围的声音(如儿童的嬉笑声、脚步声)来判断盲区是否有行人。在经过校门口、小区出入口、绿化带边缘等容易有儿童出入的地方时,要提前鸣笛,必要时停车,探头观察车头下方的盲区,确认安全后再缓慢行驶。

针对两侧盲区,要频繁调整后视镜角度,确保能观察到车辆两侧尽可能大的范围。同时,每隔几秒就要转头观察车辆两侧的车窗,特别是靠近前后轮的位置,弥补后视镜的不足。在车辆转弯或经过路口时,要提前减速至几乎停车,打开转向灯,观察两侧盲区是否有行人或非机动车横穿马路。如果有随车人员,可让其在车辆两侧协助观察,通过手势或语言提醒驾驶员盲区情况。

此外,要注意避让路边停放的车辆和障碍物,与它们保持足够的距离,避免因这些物体遮挡视线而形成新的盲区。遇到行人时,要主动停车礼让,待行人远离车辆盲区后再继续行驶,切勿抢行。


问:当新能源客车在低速倒车时,仅依靠倒车影像和雷达仍无法完全覆盖车尾盲区,此时驾驶员应采取哪些额外措施确保倒车安全?

当倒车影像和雷达无法完全覆盖车尾盲区时,驾驶员需要采取一系列额外措施来保障倒车安全。首先,在倒车前,必须下车绕车尾一周进行检查,仔细查看车尾后方的地面、草丛、墙角等盲区位置,确认是否有行人、儿童、宠物或障碍物,特别是身高较矮的儿童可能躲藏在车尾附近,极易被忽视。

可以请随车人员或附近的行人在车尾后方协助指挥,通过手势或语言告知驾驶员车尾盲区的情况。指挥人员要站在驾驶员能够看到的位置,与车尾保持一定距离,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能清晰观察车尾周围的环境。驾驶员要严格按照指挥人员的指令操作,切勿盲目倒车。

倒车过程中,要将车速控制在最低,缓慢操作,同时不断观察车内后视镜和两侧外后视镜,结合倒车影像和雷达提示,综合判断车尾情况。每倒车一小段距离,就要停车观察,再次确认盲区安全。如果发现倒车影像或雷达有异常提示(如雷达突然报警但影像中未显示物体),要立即停车,下车检查盲区,排除隐患后再继续倒车。

注意车尾后方的地形和障碍物,如台阶、沟渠、低矮的石柱等,这些物体可能位于倒车影像的死角或雷达探测不到的位置,下车检查时要特别留意。倒车结束后,也要再次确认车尾周围是否有未发现的隐患,确保车辆停放安全。

防御性驾驶培训 (15).jpg

问:新能源客车在低速转弯时,如何准确判断 “内轮差” 盲区的范围,避免因视线遮挡而撞到行人或物体?

准确判断 “内轮差” 盲区范围并规避风险,需要驾驶员了解车辆特性并掌握相应技巧。首先,要清楚所驾驶的新能源客车的 “内轮差” 具体数据,不同车型的轴距、轮距不同,内轮差范围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客车的内轮差较大,转弯时前内轮和后内轮的行驶轨迹差异明显,后内轮的转弯半径比前内轮小,形成的盲区范围也更大。驾驶员可以通过日常练习和观察,熟悉所驾车辆在不同转弯角度下的内轮差范围,例如在空旷场地进行转弯练习,标记出前后轮的行驶轨迹,直观感受盲区的大小。

转弯前,要提前减速,开启转向灯,观察转弯方向的后视镜和盲区。在通过有行人或车辆的区域时,要将车辆停在转弯起点,下车观察转弯路径上的行人、物体以及内轮差可能覆盖的区域,确认安全后再缓慢转弯。转弯过程中,要保持低速,密切关注车辆后方内轮的行驶轨迹,通过后视镜和转头观察,判断内轮是否会进入有行人或障碍物的区域。

利用车辆的辅助系统辅助判断,部分新能源客车配备了转弯盲区监测系统,当系统检测到内轮差盲区内有行人或物体时,会发出警报。驾驶员要重视这些警报,及时停车检查。同时,在转弯时要给行人、非机动车等预留出足够的安全空间,不抢道、不强行转弯,必要时停车让行,待盲区区域无危险后再继续行驶。

此外,要注意道路条件对转弯盲区的影响,如路面狭窄、有障碍物遮挡等情况会使内轮差盲区的风险增加,此时要进一步降低车速,扩大观察范围,确保转弯安全。


问:在雨、雾等低能见度天气下,新能源客车低速行驶时,盲区范围会扩大,此时应采取哪些针对性的盲区规避措施?

雨、雾等低能见度天气下,新能源客车的盲区范围会因视线受阻而扩大,需要采取更严格的规避措施。首先,要确保车辆的灯光系统正常工作,开启近光灯、雾灯、示廓灯和危险警示灯,提高车辆的可见性,同时也能通过灯光照射范围判断前方盲区的大致情况。但要注意避免使用远光灯,远光灯在雨雾中会产生反射,反而影响视线。

降低车速至极低水平,一般不超过 10 公里 / 小时,与前后左右的物体、行人、车辆保持比平时大 2-3 倍的安全距离,为观察和反应预留充足时间。在通过路口、人行道、弯道等盲区较多的区域时,要鸣笛示意,同时频繁切换远近光灯(在确保不影响对向车辆的情况下),提醒盲区中的行人注意车辆。

利用车辆的除雾功能,保持前挡风玻璃、后视镜的清晰,避免因雾气或雨水遮挡视线而扩大盲区。可以在车窗上涂抹防雾剂,减少雾气凝结。必要时,可打开车窗一条缝隙,通过听声音来判断盲区是否有行人或车辆,如听到脚步声、说话声、车辆发动机声等,要立即停车,确认安全后再行驶。

避免在低能见度天气下进入视线极差的区域,如茂密的树林旁、建筑物阴影处等。如果必须通过,要提前停车,下车观察盲区情况,或请他人协助观察。行驶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不轻易变道或超车,尽量在道路中间行驶,减少两侧盲区的影响。一旦遇到无法判断的盲区或突发情况,要立即停车,开启危险警示灯,等待能见度好转或获得协助后再继续行驶。


问:新能源客车在低速行驶中,遇到行人突然从盲区冲出的情况,驾驶员应如何采取紧急措施,将事故风险降到最低?

当行人突然从盲区冲出时,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和采取的措施直接关系到事故风险的高低。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失措,立即踩下制动踏板,全力刹车,同时双手紧握方向盘,保持车辆直线行驶,避免急打方向盘导致车辆失控或引发其他危险。在刹车过程中,要鸣笛示意,提醒行人注意并尽快避让。

如果行人距离较近,刹车可能无法完全避免碰撞,此时要尽量向行人的侧方打方向盘(幅度要小,避免车辆偏离车道或撞到其他物体),利用车辆侧面与行人之间的空隙,减少碰撞的力度和伤害程度。同时,要观察周围环境,避免因避让行人而撞到其他车辆、行人或障碍物,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紧急制动后,车辆停稳后,要立即开启危险警示灯,下车查看行人情况,如有受伤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同时,安抚车内乘客的情绪,说明情况,避免乘客惊慌失措。

为了预防此类情况的发生,驾驶员在日常行驶中要时刻保持警惕,特别是在盲区较多的区域,要提前减速,做好随时刹车的准备。通过加强对盲区的观察和预判,尽量避免行人突然冲出的情况发生。例如,在经过居民区、学校附近、商场门口等行人密集区域的盲区时,要提前减速,鸣笛提示,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