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天气下客运车驾驶员安全培训:道路积水判断与车辆避险操作
恶劣天气(如暴雨、特大暴雨)常导致城市道路出现积水,给客运车行驶带来严重安全隐患。积水不仅会影响车辆制动性能和操控稳定性,还可能掩盖路面塌陷、井盖缺失等潜在危险,甚至引发车辆熄火、被淹等事故。因此,在客运车驾驶员安全培训中,明确恶劣天气下道路积水的判断方法与车辆避险操作措施,是道路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驾驶员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正确决策,保障乘客与车辆安全。
一、恶劣天气道路积水的特点与风险
恶劣天气下的道路积水具有突发性强、深度不均、范围动态变化等特点。暴雨初期,积水可能集中在低洼路段、隧道入口、桥下等区域,随着降雨持续,积水范围会快速扩大,甚至蔓延至主干道。不同路段的积水深度差异显著,同一道路可能因排水能力不同而出现 “深浅交错” 的情况,如路侧积水浅而车道中央积水深,或因井盖被冲翻形成局部深坑。
积水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车辆性能,积水进入发动机进气系统可能导致熄火,淹没轮胎后会降低摩擦力,使车辆转向和制动失灵;二是掩盖路况隐患,积水下可能存在路面塌陷、障碍物或缺失的井盖,车辆驶入后易发生失控或托底;三是水流冲击力,较深的积水(超过 30 厘米)可能产生侧向力,推动车辆偏离行驶路线,尤其对客运车这类大型车辆而言,侧翻风险显著增加。此外,暴雨伴随的强风、雷电等天气,还会进一步降低能见度和操作安全性,加剧事故风险。
二、道路积水的判断方法
(一)通过视觉观察判断
远距离观察时,注意道路表面的反光情况。正常干燥路面的反光均匀且弱,而积水路段会因水面反射呈现明显的亮斑,积水越深,亮斑面积越大、亮度越强。同时,观察路侧积水与路面的衔接线,若积水边缘呈现 “漫过” 路缘石的趋势,说明积水已开始向车道蔓延,需提高警惕。
近距离判断时,关注积水对其他车辆的影响。若发现小型车辆驶过某路段时,车轮一半以上被淹没,或车身出现明显倾斜、水花飞溅过高(超过车身高度 1/3),说明该路段积水深度可能超过 30 厘米,客运车应避免驶入。对于无其他车辆参考的路段,可观察积水是否没过路边石的 1/2,若超过此高度,积水深度通常在 20-30 厘米以上,需谨慎通过。
此外,注意观察积水的流动状态。静止的积水相对安全,而流动的积水(如路口交汇处的漩涡、路侧排水口的反流)可能存在较强冲击力,或暗示水下有排水管道缺口,此类区域易导致车辆被冲偏或陷入,应坚决避开。
(二)结合路况与环境判断
根据道路类型判断积水风险。城市低洼路段、下穿隧道、立交桥下、施工路段是积水高发区,这些区域通常设有积水警示标识,驾驶员需提前减速,观察标识上的积水警戒线,若积水已接近或超过警戒线,需果断绕行。
关注排水设施状态。若发现路侧排水口有大量积水涌出、排水井盖被冲翻或缺失(可通过水面漩涡判断),说明该区域排水能力饱和,积水可能持续上涨,且存在坠入风险,应远离此类区域。
结合降雨强度与时长判断。短时间强降雨易导致路面迅速积水,而持续降雨可能使排水系统超负荷,即使初始积水较浅,也可能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加深。因此,当降雨强度超过雨刮器最大档位仍影响视线时,无论积水情况如何,都应寻找安全区域停车等待。
(三)借助工具与经验判断
对于不确定深度的积水,可下车使用随车携带的长杆(如撬棍、雨伞)试探,将杆垂直插入积水,观察入水深度,若水深超过轮胎半径的 1/2(客运车轮胎半径约 50-60 厘米,即水深超过 25-30 厘米),则不宜通过。
根据驾驶经验判断,当车辆驶近积水时,若发现积水能淹没路面标线(通常标线高度约 5 厘米),说明水深至少 5 厘米;若积水漫过鞋底(约 1-2 厘米),则水深已达 10-15 厘米,需降低车速至 10 公里 / 小时以下,缓慢通过。
此外,注意观察车身与积水的相对位置,当车头下方开始出现 “推水” 现象(积水被车头推开形成波浪),且波浪高度超过 20 厘米时,说明积水已对车辆行驶造成阻力,需立即停车,避免强行通过。
三、车辆避险操作措施
(一)积水路段的通行操作
若判断积水深度在安全范围内(不超过轮胎半径的 1/3,即 15-20 厘米),且无流动水和隐藏风险,可谨慎通行。通行前开启近光灯、示廓灯和前后雾灯,提高车辆可见性;降低车速至 5-10 公里 / 小时,保持匀速行驶,避免加速或减速,防止水花溅入发动机舱或电气系统。
行驶过程中,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至少为正常车距的 3 倍),避免跟车过近,防止前车溅起的水花影响视线或进入本车进气系统。若对面有来车,提前减速至停车,礼让来车先通过,避免两车交汇时激起的水波相互冲击,导致车辆进水。
通过积水路段后,轻踩制动踏板数次,利用制动片与制动盘的摩擦产生热量,蒸发刹车片上的水分,恢复制动性能。同时,观察仪表盘是否有异常指示灯亮起,如发动机故障灯、ABS 灯等,若有异常需立即停车检查。
(二)无法通行时的避险操作
当积水深度超过安全范围,或存在流动水、隐藏风险时,应果断选择绕行。若已接近积水路段,需提前开启右转向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缓慢驶向路侧安全区域(如地势较高的路边、加油站、停车场),避免在积水边缘停车,防止被后续车辆追尾或被上涨的积水淹没。
若无法绕行且必须停车,需将车辆停放在地势较高、远离树木、电线杆、广告牌等易倒伏物体的位置,拉紧手刹,挂入 P 挡(自动挡)或空挡(手动挡,手动挡需垫入石块防止溜车),关闭发动机,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若积水有上涨趋势,需及时将乘客转移至地势更高的区域(如站台、建筑物二楼),携带好应急物品(如急救包、饮用水),并向调度中心报告位置和情况,等待救援。
(三)车辆被困积水时的应急操作
若车辆不慎驶入深积水区域导致熄火,且积水持续上涨,驾驶员需立即开启车门,组织乘客有序撤离。撤离前提醒乘客不要贪恋财物,优先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对于老人、儿童、行动不便的乘客,需安排专人协助,确保全员安全离开车辆。
撤离时从车门或应急逃生门(如车顶天窗)疏散,若车门因水压无法打开,可使用车内安全锤砸击车窗四角(钢化玻璃四角易破碎),破窗后引导乘客依次撤离。撤离后远离车辆至安全区域,避免车辆因积水上涨发生侧翻或电路短路引发火灾。
待乘客全部撤离后,驾驶员需向调度中心和救援部门报告被困位置、人数、车辆状态等信息,保持通讯畅通,等待救援。若有乘客受伤,需先进行简单急救,同时在车辆周围设置警示标识(如打开危险报警闪光灯),提醒其他车辆避让。
四、道路安全教育培训的强化
为提升驾驶员在恶劣天气下的应急处置能力,道路安全教育培训需从理论、实操和意识三个维度强化。理论培训中,系统讲解积水形成原理、不同水深对车辆的影响、避险操作的法律依据(如《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 “遇有自然灾害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情形,采取其他措施难以保证交通安全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实行交通管制” 的规定),让驾驶员理解避险操作的必要性。
实操培训采用模拟与实战结合的方式,在封闭场地设置不同深度的积水区域,训练驾驶员使用工具判断水深、平稳通过安全积水、紧急停车与撤离等操作;组织暴雨天气跟车实训,由资深驾驶员示范如何观察积水、选择路线,学员通过实操积累经验。
意识培养方面,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如某客运车因强行通过积水路段导致熄火,乘客被困),让驾驶员认识到侥幸心理的危害,强化 “生命优先、安全第一” 的理念。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模拟车辆被困积水场景,训练驾驶员与乘客的协同撤离能力,确保在实际突发情况中能快速反应。
此外,培训中需强调车辆日常检查的重要性,如定期检查轮胎花纹(确保排水性)、密封胶条(防止进水)、应急工具(安全锤、急救包)等,从硬件上降低积水带来的风险。
五、FAQs
(一)暴雨天气中,客运车行驶至立交桥下发现积水,但无法判断具体深度,此时应如何操作才能避免危险?
当在暴雨中无法判断立交桥下积水深度时,驾驶员需采取保守策略,坚决避免盲目驶入。首先,立即减速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观察周边是否有其他车辆或行人,若有车辆正在通过,不要跟随,需观察其通过状态:若车辆行驶平稳、水花较低,且无熄火迹象,可初步判断积水较浅,但仍需保持警惕;若车辆出现熄火、停滞或水花高过车身,应果断放弃通过。
若周边无参考物,需将车辆停在立交桥入口处的安全区域(地势较高、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的位置),拉紧手刹,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下车观察积水情况。若积水范围已覆盖整个桥面,且看不到路面标线或边缘,说明积水较深;若能看到部分路面或路缘石,可使用长杆(如车内的撬棍、雨伞)试探积水深度,将杆垂直插入积水最深处,若水深超过 30 厘米(约轮胎半径的 1/2),则坚决绕行。
若无法确定水深且无绕行路线,需联系调度中心报告位置和积水情况,询问该路段是否有交通管制或积水预警,听从调度指示。同时,通过车内广播告知乘客 “前方积水深度不明,为确保安全,暂时停车等待”,安抚乘客情绪,避免因急于赶路引发不满。
等待期间,持续观察积水变化,若积水有上涨趋势,需立即组织乘客转移至立交桥上的安全区域(如台阶、人行道),携带应急物品,远离积水区域。待积水消退或确认安全后,再按调度指引行驶,若积水持续不消退,需等待救援车辆接应。
(二)客运车在积水路段行驶时突然熄火,且积水开始没过车门,此时驾驶员应如何组织乘客快速撤离,确保全员安全?
当车辆在积水路段熄火且积水开始没过车门时,驾驶员需争分夺秒组织撤离,步骤如下:首先,立即解开安全带,告知乘客 “车辆熄火,积水上涨,请大家保持冷静,按顺序撤离”,同时按下车门解锁按钮,尝试打开车门。若车门能正常开启(积水未没过车门锁芯,水压较小),立即打开前后车门,指挥乘客从离安全区域最近的车门撤离,优先协助老人、儿童和行动不便的乘客。
若车门因水压无法打开,需立即指引乘客使用安全锤破窗逃生,大声提示 “用安全锤砸车窗四角,不要砸中间”,并亲自示范破窗(若驾驶员位置有安全锤)。破窗后,清除车窗玻璃碎片,防止划伤乘客,同时提醒乘客 “从车窗爬出时注意脚下,不要被玻璃扎伤”。
在乘客撤离过程中,驾驶员需最后检查车内是否有被困人员或遗留的儿童、老人,确认全员撤离后,迅速离开车辆。撤离至安全区域(如路侧高地、建筑物)后,清点乘客人数,检查是否有受伤人员,对受伤者进行简单急救。
随后,向调度中心和救援部门拨打求救电话,说明具体位置、人数、车辆状态和积水情况,保持手机畅通。在车辆周围设置警示标识(如打开危险报警闪光灯、放置三角警示牌),提醒其他车辆避让,防止发生二次事故。
整个过程中,驾驶员要保持镇定,通过清晰的指令和果断的行动稳定乘客情绪,避免因混乱导致撤离受阻。
(三)恶劣天气下,客运车需要通过有积水的十字路口,此时信号灯正常,但周围行人与非机动车较多,应如何兼顾通行安全与避让行人?
在积水的十字路口,即使信号灯正常,驾驶员也需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 “一慢、二看、三让” 的操作策略。首先,提前减速至 5 公里 / 小时以下,开启近光灯、雾灯和示廓灯,确保其他道路使用者能清晰看到车辆;观察路口积水分布,避开有漩涡、水流湍急或行人聚集的区域,选择积水较浅、路面平整的路线。
接近路口时,注意观察行人与非机动车动态。由于积水可能导致行人行走困难、非机动车打滑,需提前预判其行动轨迹,若发现有行人在积水边缘犹豫或非机动车试图快速冲过路口,应提前停车礼让,待其完全通过后再行驶,避免因水花溅到行人或车辆打滑引发碰撞。
通过路口时,保持匀速直线行驶,不加速、不超车、不随意变道,与前后左右车辆保持至少 5 米的安全距离。若对面有来车,主动减速至停车,礼让来车先通过,避免两车交汇时激起的水波影响行人或非机动车。
遇有行人在路口中央被困(如因积水过深无法移动),需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停车,组织车内乘客协助救援,将被困行人转移至路侧安全区域。若救援可能导致车辆被困,需优先保证乘客安全,同时拨打求助电话,告知被困行人位置,等待专业人员救援。
通过路口后,轻踩制动踏板恢复制动性能,继续观察后续路段的积水情况,确保行驶安全。
(四)暴雨导致路面出现积水,同时伴随强风,客运车在行驶中感觉车身发飘,应如何操作以稳定车辆并避险?
暴雨伴随强风时,客运车因车身高大易受侧向力影响,出现发飘现象,驾驶员需采取以下措施稳定车辆并避险:首先,双手紧握方向盘,保持方向盘正直,避免因强风推动而猛打方向,若感觉车身向一侧偏移,可小幅调整方向盘(幅度不超过 5 度),缓慢纠正行驶方向,切勿急打方向导致车辆失控。
降低车速至 20-30 公里 / 小时,保持匀速行驶,避免加速或减速,因为车速变化会改变车身受力状态,加剧发飘感。同时,关闭车窗,减少强风对车内的冲击,开启空调内循环,防止雨水进入车内影响驾驶。
与其他车辆保持比平时更大的安全距离(至少 100 米),远离大型货车、广告牌、树木等,这些物体在强风下可能倾倒,引发碰撞风险。若道路两侧有防护栏,可适当靠近防护栏行驶(保持 50 厘米以上距离),利用防护栏阻挡部分风力,稳定车身。
若车身发飘严重,无法控制方向,需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缓慢驶向路侧安全区域(如应急车道、路边空地),停车后拉紧手刹,挂入 P 挡,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等待风雨减弱。若停车位置地势较低,需警惕积水上涨,随时准备转移乘客。
待车辆稳定后,检查车身是否有因强风导致的损坏(如车窗破裂、后视镜松动),若有损坏且影响行驶安全,需联系调度中心请求支援,不强行继续行驶。
(五)客运车在积水路段绕行时,需经过一段施工路段,路面泥泞且有深坑,应如何判断路线并安全通过?
绕行积水路段需经过泥泞施工路段时,驾驶员需结合观察与操作技巧确保安全。首先,停车观察施工路段的整体情况,寻找有车辆碾压痕迹的路线(通常为相对平整的区域),避开明显的深坑、积水洼和裸露的石块、钢筋。若有施工人员,可询问安全通行路线和注意事项。
判断路面承载能力,观察泥泞路面是否有车辆陷入的痕迹(如轮胎打滑的深沟、车身倾斜的印记),若有则说明该区域土壤松软,易陷车,需绕行;若路面相对坚硬,仅有轻微车辙,可尝试通过。
通过时降低车速至 5-10 公里 / 小时,挂入低速挡(手动挡挂 2 挡,自动挡挂 L 挡),保持匀速行驶,避免加速或减速,防止车轮打滑。双手紧握方向盘,保持车辆直线行驶,若需转向,小幅缓慢调整,避免急转向导致车身侧滑。
若行驶中发现车轮开始打滑(车身抖动、车速下降但发动机转速升高),立即松开加速踏板,不要踩刹车,让车辆自然减速,待车轮停止打滑后,再轻踩加速踏板,缓慢驶出打滑区域。若打滑严重无法脱困,需立即停车,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组织乘客下车转移至安全区域,然后联系调度中心请求拖车救援,不强行尝试脱困导致车辆陷得更深。
通过施工路段后,检查车辆底盘是否有刮擦、轮胎是否卡入石块,若有异常需简单处理(如清除轮胎石块),确保后续行驶安全。同时,提醒乘客 “施工路段已通过,请扶稳抓牢”,恢复正常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