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司机安全学习及培训:特殊路况下的温度监控与驾驶
货车在特殊路况下行驶时,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会对车辆性能、货物安全和驾驶安全产生显著影响。掌握特殊路况下的温度监控方法和针对性的驾驶技巧,是货车司机保障运输安全的重要能力。本文将针对高温、低温、高原等特殊路况,详细介绍温度监控的重点、驾驶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措施,为货车司机提供全面的安全指导。
高温路况下的温度监控与驾驶
高温天气或长时间在高温区域行驶,会使车辆各系统承受较大的温度压力,需重点监控关键部件的温度并调整驾驶方式。
温度监控重点
发动机温度是高温路况下的监控核心。通过仪表盘的水温表实时观察发动机冷却液温度,正常情况下应在 80-90℃之间。若水温表指针超过 90℃,甚至达到红线区域,说明发动机温度过高,可能出现 “开锅” 现象。此时需立即停车检查,避免发动机因过热而损坏。
轮胎温度也不容忽视。高温天气下,路面温度可达到 60℃以上,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发,容易导致胎压升高、轮胎过热,增加爆胎风险。可使用红外测温仪定期测量轮胎温度,正常轮胎温度应低于 80℃,若超过 90℃,需停车降温,不可采用泼冷水的方式,以免轮胎因骤冷而开裂,应选择阴凉处自然降温,并检查胎压,必要时适当放气降压。
此外,还要关注制动系统温度。长时间下坡或频繁制动时,刹车片与刹车盘摩擦会产生大量热量,可能导致制动失效。可通过触摸轮毂(停车后)感受温度,若明显烫手,说明制动系统温度过高,需停车冷却后再行驶。部分货车配备了制动温度监控系统,应时刻关注仪表盘上的提示信息。
货物温度监控同样重要,对于生鲜、药品等易腐货物,需通过冷藏车的温度监控系统确保货厢内温度稳定在规定范围内,避免因高温导致货物变质。
驾驶技巧
高温路况下驾驶,要合理安排行驶时间,尽量避开中午 12:00-15:00 的高温时段,选择早晚气温较低时行驶。行驶过程中,要保持发动机转速平稳,避免急加速、急减速,减少发动机负荷,降低温度升高的速度。
遇到长下坡路段,要采用发动机排气制动配合脚刹的方式,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脚刹,防止制动系统过热。每行驶一段距离,可在服务区或安全地带停车休息,检查车辆各部件温度,同时让发动机和轮胎自然降温。
要保证车辆冷却系统正常工作,出发前检查冷却液液位和质量,确保冷却风扇、水泵等部件运转正常。行驶中若发现水温过高,应立即停车,打开引擎盖,让发动机怠速运转降温,待水温下降后再补充冷却液(需等待发动机冷却后再打开水箱盖,防止高温液体喷出烫伤)。
此外,要做好自身防暑工作,驾驶室保持通风,适当使用空调降温,避免因高温导致驾驶员疲劳或中暑。随身携带足够的饮用水和防暑药品,确保驾驶状态良好。
低温路况下的温度监控与驾驶
低温、严寒环境会导致车辆启动困难、燃油效率下降、轮胎抓地力减弱等问题,需加强温度监控并采取相应的驾驶策略。
温度监控重点
发动机启动前,要关注环境温度,若低于 - 10℃,需采取预热措施,如使用发动机预热器,确保发动机顺利启动。启动后,观察水温表和机油温度表,待水温升至 60℃以上、机油温度达到正常工作范围后再起步行驶,避免冷机高负荷运转造成发动机磨损。
燃油温度监控对柴油货车尤为重要,低温环境下柴油容易结蜡,导致油路堵塞。可通过燃油加热系统的温度显示,确保燃油温度在正常范围内(一般不低于 0℃),若温度过低,需开启燃油加热功能,防止结蜡现象发生。
轮胎温度在低温下会影响其弹性和抓地力,要注意轮胎的工作温度,避免在低温下长时间行驶后轮胎温度过低。可通过胎压监测系统间接判断轮胎温度,低温下胎压会有所下降,需适当补充胎压,确保轮胎与地面有良好的接触。
对于运输需要保温的货物,如化工原料、食品等,要监控货厢内的温度,避免因低温导致货物冻结或性能改变,可通过加装保温层、使用加热设备等方式维持货厢温度。
驾驶技巧
低温路况下,起步前要对车辆进行预热,除了发动机预热外,还可通过挂空挡踩油门的方式提高发动机温度(短暂操作),同时检查暖风系统是否正常,确保驾驶室温度适宜,避免玻璃起雾影响视线。
行驶过程中,要保持车距比正常情况增加一倍以上,因为低温下制动距离会延长,且路面可能结冰,轮胎抓地力下降,需提前减速,避免急刹车。遇到冰雪路面,要缓慢起步,平稳加速,转弯时降低车速,避免急打方向盘,防止车辆侧滑。
要定期检查车辆的防冻系统,确保冷却液冰点符合当地最低温度要求(如 - 30℃环境需使用冰点为 - 40℃的冷却液),防止水箱冻裂。对于柴油货车,要根据环境温度更换相应标号的柴油(如 - 20℃以下使用 - 35 号或 - 50 号柴油),避免柴油结蜡。
停车后,若环境温度过低,要采取防冻措施,如将车辆停放在暖库、关闭水箱放水阀(部分老式车辆)、使用车衣覆盖等,防止发动机和水箱冻结。再次启动前,要检查轮胎是否被冻结在地面上,若有冻结,可倒入温水融化后再起步。
高原路况下的温度监控与驾驶
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压低、昼夜温差大,会对车辆动力系统和驾驶员身体产生影响,温度监控和驾驶技巧需适应高原环境特点。
温度监控重点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发动机燃烧效率下降,容易出现过热现象,需重点监控发动机水温。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降低(如海拔 3000 米处沸点约为 90℃),水温表显示的温度可能比平原地区低,但实际发动机已经处于高温状态,因此要更加频繁地检查发动机温度,避免因判断失误导致发动机损坏。
涡轮增压系统在高原地区使用频繁,涡轮增压器的温度会显著升高,要通过仪表盘上的相关指示灯或温度传感器,监控涡轮增压器的工作温度,若出现过热警示,应停车冷却,检查涡轮增压器是否正常工作。
制动系统在高原长下坡路段使用频繁,温度容易过高,监控方式与高温路况类似,但由于高原空气稀薄,散热效果较差,需更加警惕制动系统过热导致的失效风险。
此外,高原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可能骤降,要关注货厢内货物的温度变化,对于易受温度影响的货物,需采取保温或降温措施,确保货物质量。
驾驶技巧
高原路况下驾驶,要避免发动机长时间高负荷运转,起步时缓慢加速,爬坡时根据坡度选择合适的挡位,保持发动机转速在经济区间,减少发动机过热的可能性。若发现发动机动力明显下降、水温升高,应停车休息,让发动机冷却。
行驶在高原长下坡路段,要充分利用发动机排气制动,严格控制车速,每隔一段时间停车检查制动系统温度,确保制动性能良好。避免空挡滑行,防止失去发动机制动作用导致车速失控。
高原地区氧气稀薄,驾驶员容易出现疲劳、头晕等高原反应,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疲劳驾驶。驾驶室要保持通风,必要时使用氧气袋或氧气瓶缓解高原反应。行驶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注意观察路况,因为高原地区道路弯多、坡陡,且部分路段可能有落石、积雪等隐患。
出发前,要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发动机、涡轮增压系统、制动系统和冷却系统,确保车辆适应高原环境。携带足够的燃油和冷却液,因为高原地区加油站可能较少,且冷却液消耗较快。
特殊路况温度异常的应急处理
在特殊路况下,若出现温度异常情况,司机要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当发动机温度过高(无论何种路况),应立即停车,将车辆停靠在安全地带,关闭发动机(若 “开锅” 严重,可先怠速运转片刻),打开引擎盖散热。不要立即打开水箱盖,待发动机冷却后,检查冷却液是否不足,若不足,添加同型号冷却液。若发现冷却系统泄漏,应联系维修人员,不可继续行驶。
轮胎温度过高出现冒烟、异味等情况,要立即停车,远离火源,将车辆停靠在阴凉处,让轮胎自然冷却。不可浇水降温,也不可继续行驶,以免发生爆胎。冷却后检查轮胎是否有损伤,若有裂纹、鼓包等情况,需更换备胎或联系救援。
制动系统温度过高导致制动失效,应立即采取应急制动措施,如使用驻车制动(不可一次拉死,避免抱死)、向山体或障碍物轻靠(利用摩擦力减速)。待车辆停稳后,在安全地带等待制动系统冷却,检查制动系统是否损坏,若损坏,需等待救援,不可继续行驶。
在低温路况下,若车辆因结冰无法启动,可使用启动液辅助启动,或用热水浇灌发动机缸体(注意不要浇在电器部件上),待冰融化后再尝试启动。若燃油结蜡,可向油箱中加入柴油降凝剂,或采用外部加热的方式(如喷灯加热油箱底部,注意安全)融化结蜡。
高原地区若出现涡轮增压器过热,应停车关闭发动机,等待涡轮增压器冷却,检查涡轮增压器的进排气管道是否通畅,机油供应是否正常,若有异常,需联系专业维修人员处理,不可强行行驶。
FAQs
问:货车在高温天气的山区路段行驶,同时面临发动机高温和制动系统过热的双重风险,应如何平衡两者的温度监控与驾驶操作?
在高温天气山区路段行驶,平衡发动机和制动系统温度需采取综合监控和操作策略。首先,建立 “分段监控” 机制,每行驶 2-3 公里或经过一个急弯、陡坡后,利用短暂停车机会(停靠在安全地带),快速检查发动机水温表和触摸制动轮毂,同时观察仪表盘上的相关温度警示灯,确保两者温度均在安全范围内。
驾驶操作上,采用 “挡位控制优先” 原则,爬坡时选择低挡位,保持发动机转速在 2000-2500 转 / 分钟,避免发动机因负荷过大而过热;下坡时同样使用低挡位(如 3 挡或 2 挡),利用发动机排气制动降低车速,减少脚刹使用频率,从而降低制动系统温度。若需使用脚刹,采用 “点刹” 方式,每次制动时间不超过 3 秒,避免长时间制动导致过热。
当发现发动机水温接近警戒值时,可短暂停车,打开引擎盖散热,同时检查冷却液液位;若制动轮毂温度过高,停车时不要立即浇水,可在车轮旁放置反光锥,等待自然冷却。在连续下坡前,提前检查制动系统,确保刹车片和刹车盘状态良好,冷却液充足。
此外,合理规划行驶节奏,在山区服务区或开阔地带适当休息,让车辆各系统自然降温,同时驾驶员也可休息,避免因高温和疲劳影响判断。通过 “监控 - 操作 - 休息” 的循环管理,能有效平衡两者的温度风险,确保行驶安全。
问:低温冰雪路况下,货车轮胎温度过低导致抓地力下降,同时需监控发动机温度以避免冷启动损伤,司机应如何协调这两项工作?
低温冰雪路况下协调轮胎和发动机温度管理,需从启动前、行驶中、停车后三个阶段系统操作。启动前,优先保障发动机温度,可使用发动机预热器(通电加热 30-60 分钟),同时检查轮胎是否冻结,若轮胎与地面冻结,可浇温水融化(避免使用热水),并清除轮胎上的冰雪。启动发动机后,保持怠速运转,开启暖风(风向对准挡风玻璃除雾),观察水温表,待水温升至 60℃以上、发动机怠速平稳后再起步,此过程中轮胎会因环境温度和车辆预热时间缓慢升温,减少低温硬化影响。
行驶中,采用 “缓加速、稳制动” 的驾驶方式,避免急加速导致发动机负荷骤增、温度波动,同时防止轮胎打滑。通过胎压监测系统关注轮胎状态,低温下胎压会降低,可适当补充胎压(比标准胎压高 0.2-0.3bar),利用轮胎滚动摩擦产生的热量提高胎温,增强抓地力。每行驶 1 小时,在安全区域停车,触摸轮胎侧面感受温度(正常应略有温热),同时观察发动机水温是否稳定在正常范围。
遇到冰雪较厚路段,可安装防滑链,既增加抓地力,又能通过链条与地面的摩擦产生热量提升轮胎温度。若发现轮胎温度持续过低(触摸冰凉且胎压明显下降),可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低速行驶一段距离(1-2 公里),利用摩擦生热提高胎温,但需避免长时间低速行驶导致发动机温度过低。
停车后,若需长时间停留,要关闭发动机前确保水温正常,然后拉紧手刹,在轮胎下垫石块防止滑动,同时可覆盖车衣为轮胎保温;再次启动前,重复预热流程,确保发动机和轮胎均处于适宜工作状态。通过分阶段、有侧重的温度管理,能有效协调两者工作,保障低温冰雪路况下的行驶安全。
问:高原地区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需监控发动机和制动系统高温,夜间需防范货物和车辆部件冻结,司机应如何制定全天候的温度监控计划?
高原地区制定全天候温度监控计划,需按白天、夜间、过渡时段分阶段设置监控重点和操作流程。白天(6:00-18:00)以发动机、制动系统和货厢温度为核心监控对象,每小时记录一次发动机水温(通过仪表盘)、制动轮毂温度(停车时触摸)和货厢内温度(冷藏车或温度计),确保发动机水温不超过 90℃(高原沸点低),制动轮毂温度不烫手,易腐货物温度稳定在规定范围。行驶中,利用下坡间隙停车检查,若发现发动机过热,开启引擎盖散热;制动系统过热则停车冷却,同时避免长时间暴晒,尽量在阴凉处休息。
夜间(18:00 - 次日 6:00)重点监控货厢温度和车辆关键部件防冻情况,每 2 小时检查一次货厢温度(尤其是保温货物),若温度过低,启动加热设备或加厚保温层。停车时,将车辆停放在避风处,检查发动机冷却液、机油是否有冻结风险(可使用防冻液检测仪确认冰点),关闭驾驶室门窗,开启部分暖风(保持最低温度,避免耗油量过大)防止内部设备冻结。若夜间行驶,要关注轮胎温度,避免因低温导致胎压过低,同时发动机需保持一定转速,防止温度骤降。
过渡时段(日出前后 1 小时、日落前后 1 小时)是温度变化最快的时期,需加密监控频率(每 30 分钟一次),重点观察发动机温度是否因环境温度变化出现波动,货厢温度是否因昼夜交替产生骤升或骤降,及时调整保温或散热措施。
此外,准备温度监控记录表,详细记录各时段温度数据、采取的措施及车辆状态,便于总结规律。携带足够的防寒和散热设备,如保温被、冷却风扇、防冻液、燃油加热棒等,根据温度变化灵活使用。通过这种分时段、有重点的监控计划,能有效应对高原昼夜温差大的挑战。
问:运输冷链货物的货车在特殊路况下(如高温山路、低温高原),如何同时确保货物温度稳定和车辆自身的温度安全?
运输冷链货物的货车在特殊路况下,需建立 “货物 - 车辆” 双温度监控体系,实现两者安全的协同保障。首先,针对货物温度,要提前根据路况和目的地温度要求,设定冷藏车制冷 / 加热系统的目标温度(如生鲜货物保持 2-8℃),并通过车载温度监控仪实时监测,每 15 分钟记录一次数据,确保波动不超过 ±1℃。在高温山路,需将冷藏车制冷功率调至高档,检查制冷机组的冷凝器是否清洁(避免山路灰尘堵塞影响散热),货厢门密封条是否完好,防止外界热气渗入;在低温高原,若货物需保温,开启加热功能,同时在货厢内放置温度缓冲材料(如泡沫板),减少温度波动。
对于车辆自身温度安全,高温山路要重点监控发动机、轮胎和制动系统,与普通货车监控方法一致,同时注意冷藏车制冷机组的发动机温度(独立机组),避免因山路颠簸导致机组散热不良而过热。低温高原要确保车辆主发动机和冷藏机组发动机的预热正常,使用符合标号的燃油和冷却液,防止冻结,同时检查冷藏车的保温层是否有破损,避免低温环境影响机组制热效率。
行驶规划上,尽量避开极端温度时段运输冷链货物,如高温山路选择夜间行驶,低温高原选择白天行驶。在服务区休息时,先检查货物温度(确认制冷 / 加热系统正常),再检查车辆自身温度状况,两者均无异常后再继续行驶。若遇到车辆温度异常需停车处理时,优先确保冷藏系统正常运行(如启动备用电源),再处理车辆问题,避免货物因温度失控变质。
此外,配备双套温度监控设备(车载 + 便携式温度计),定期校准,确保数据准确;准备应急方案,如携带备用制冷机组零件、保温毯等,在设备故障时能临时维持货物温度。通过 “双监控、优规划、备应急” 的策略,可同时保障货物和车辆的温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