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工程车辆高温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驾驶室降温与防暑措施
户外工程车辆常年在露天环境作业,夏季高温时段,驾驶室内部温度常可达 50℃以上,不仅会降低驾驶员操作舒适度,更可能引发驾驶员中暑、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速度下降等问题,严重威胁行车安全与驾驶员身体健康。对于挖掘机、装载机、渣土车等户外工程车辆而言,驾驶室空间相对封闭、通风条件有限,且设备运行过程中发动机、液压系统会持续散热,进一步加剧驾驶室高温环境。因此,做好驾驶室降温与驾驶员防暑工作,是户外工程车辆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围绕驾驶室降温的实用方法与驾驶员防暑的具体措施展开,为驾驶员提供可落地的安全操作指南,助力应对高温作业挑战。
驾驶室降温的实用方法
作业前的预降温准备
高温天气下,户外工程车辆经过长时间暴晒,驾驶室内部温度会急剧升高,直接进入驾驶室内启动车辆易导致驾驶员体感不适,甚至引发中暑前兆。因此,作业前需做好预降温准备,为后续安全作业奠定基础。首先,驾驶员到达作业现场后,不要急于进入驾驶室,可先打开驾驶室所有车门、车窗(包括天窗,若配备),利用空气对流原理排出车内热空气,此过程建议持续 3-5 分钟,待车内热气明显散出后再进入。若车辆配备遥控启动功能,可提前通过遥控器启动车辆并开启空调,将空调调至最大风量、最低温度,同时切换为外循环模式,快速将外界相对低温的空气引入车内,替换车内高温空气;若无遥控启动功能,进入驾驶室后需先启动车辆,保持车门、车窗开启状态,让空调外循环运行 2-3 分钟,再关闭门窗切换为内循环,避免直接使用内循环导致车内热空气无法排出,影响降温效率。
此外,作业前还需检查驾驶室降温相关设备是否正常运行。重点检查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压缩机是否能正常启动、出风口风量是否充足、制冷效果是否达标,若发现空调制冷缓慢或出风口温度异常,需及时联系维修人员检修,切勿带故障作业;检查驾驶室遮阳帘、防晒膜是否完好,若遮阳帘破损或防晒膜脱落,需及时更换或修补,减少阳光直射进入驾驶室;对于无空调的老旧工程车辆,可在作业前在驾驶室顶部放置遮阳板,或在车窗内侧粘贴反光隔热膜,降低阳光对驾驶室的加热作用。
作业中的动态降温技巧
户外工程车辆作业过程中,驾驶室需保持持续降温,同时需兼顾设备操作便利性与降温效果,避免因降温方式不当影响作业效率。首先,合理调节空调参数,根据驾驶室实际温度与驾驶员体感调整空调温度与风量,一般建议将温度设定在 24-26℃,风量调至中低档,避免温度过低导致驾驶员受凉,或风量过大产生噪音影响操作注意力。作业过程中可适时切换空调内外循环模式,当车辆在粉尘较多、空气质量差的作业区域(如工地、矿山)时,需保持内循环模式,防止外界粉尘进入驾驶室影响驾驶员呼吸健康;当车辆行驶至开阔、空气质量良好的区域时,可切换为外循环模式,引入新鲜空气,避免长时间内循环导致车内空气污浊。
其次,利用辅助设备增强降温效果。对于驾驶室空间较大的工程车辆(如渣土车、压路机),可在驾驶室内放置小型 USB 风扇,对准驾驶员颈部、面部等易出汗部位吹风,增强局部散热;在驾驶室座椅上铺设透气冰丝坐垫或凝胶降温坐垫,减少座椅与身体接触部位的热量积聚,提升乘坐舒适度;作业间隙若车辆短暂停止,可打开驾驶室车门或车窗,让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封闭导致车内温度回升。同时,需注意驾驶室通风口的清洁,定期清理空调出风口、驾驶室进风口的灰尘与杂物,防止堵塞影响风量与降温效果,一般建议每周至少清理一次。
另外,作业过程中需避免阳光直射对驾驶室的持续加热。若作业区域阳光照射强烈,可放下驾驶室侧窗遮阳帘,阻挡侧面阳光直射;若车辆配备可调节角度的驾驶室顶窗,可调整顶窗角度,利用顶窗通风的同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驾驶员;作业时尽量将车辆停靠在阴凉处(如树荫下、建筑物旁),减少阳光对驾驶室的暴晒时间,若作业区域无阴凉处,可在驾驶室顶部临时搭建遮阳棚,进一步降低阳光直射带来的热量。
作业后的降温维护
户外工程车辆作业结束后,合理的降温维护不仅能延长降温设备使用寿命,还能为下次作业做好准备,避免因设备维护不当导致下次作业时降温失效。首先,作业结束后需及时关闭空调与车辆电源,关闭空调前建议先将空调风量调至最大,运行 1-2 分钟,再关闭空调开关,这样可将空调管道内的冷凝水吹干,防止管道内滋生霉菌产生异味,影响下次使用时的空气质量;关闭车辆电源前,需检查驾驶室所有门窗是否关闭,遮阳帘是否收回,避免夜间雨水进入驾驶室损坏降温设备,或清晨阳光过早照射驾驶室导致温度升高。
其次,定期对驾驶室降温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每周检查一次空调制冷剂储量,若发现制冷剂不足,需及时补充,防止空调制冷效果下降;每月清洗一次空调滤芯,将滤芯取出后用压缩空气吹净表面灰尘,或用清水冲洗(若为可水洗滤芯),晾干后重新安装,若滤芯破损或堵塞严重,需及时更换;每季度对驾驶室遮阳系统进行检查,包括遮阳帘轨道是否顺畅、遮阳板固定是否牢固,若发现轨道卡顿或固定松动,需及时润滑轨道或加固固定件,确保遮阳系统正常使用。对于无空调的工程车辆,作业后需检查遮阳板、隔热膜是否完好,若有损坏需及时更换,同时清理驾驶室内的降温辅助设备(如风扇、冰丝坐垫),保持设备清洁,避免灰尘堆积影响下次使用效果。
驾驶员防暑措施
作业前的防暑准备
高温天气下,户外工程车辆驾驶员作业前的防暑准备至关重要,需从身体状态调整与物资准备两方面入手,提升身体对高温环境的耐受度。首先,作业前需保证充足睡眠,高温环境下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若睡眠不足易导致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增加中暑风险,建议驾驶员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作业前饮食需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高糖食物,防止食物消化过程中产生过多热量,同时可适量食用富含水分与电解质的食物(如西瓜、香蕉、黄瓜),为身体补充水分与能量;作业前切勿饮酒,酒精会加速身体水分流失,降低判断力与反应能力,严重影响作业安全。
其次,作业前需准备充足的防暑物资与防护用品。随身携带足够的饮用水,建议选择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饮用含糖量高的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防止高糖饮料导致身体脱水速度加快,一般建议每小时饮用 150-200 毫升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肠胃负担;准备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清凉油等,放置在驾驶室易取用的位置(如仪表盘储物格、座椅旁口袋),若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中暑前兆,可及时使用药品缓解症状;穿戴透气、吸汗的防护衣物,选择棉质或速干面料的工作服,避免穿着化纤、尼龙等不透气面料的衣物,防止衣物不吸汗导致热量积聚,同时佩戴宽檐遮阳帽,减少阳光直射头部导致的热量吸收,若作业区域紫外线强烈,可佩戴偏光太阳镜,保护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同时提升视线清晰度。
作业中的防暑防护
户外工程车辆驾驶员作业过程中,需持续做好防暑防护,实时关注身体状态,避免因专注作业忽视中暑前兆。首先,合理安排作业节奏,避免长时间连续作业,根据作业区域温度情况调整作业与休息时间,一般建议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一天中温度最高时段),每作业 1.5-2 小时休息 20-30 分钟,休息时需进入阴凉处(如临时休息棚、空调房),解开衣物领口、袖口,促进身体散热,同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避免在高温环境下原地休息;作业过程中若感到身体不适,如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四肢无力等,需立即停止作业,将车辆停靠在安全区域,进入阴凉处休息,饮用淡盐水或服用防暑药品,若症状无缓解,需及时联系同事或拨打急救电话,切勿硬撑作业。
其次,保持驾驶室内空气流通与适宜湿度,作业过程中若开启空调,需避免将温度调至过低,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驾驶员感冒,同时定期打开车窗通风,更换车内新鲜空气,避免长时间封闭导致车内空气污浊;若驾驶室内湿度较高(如雨后高温天气),可在驾驶室内放置干燥剂,降低室内湿度,避免潮湿环境加剧身体闷热感;作业过程中避免在驾驶室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食物刺激肠胃导致身体不适,可在休息时适量食用易消化的零食(如饼干、面包),补充能量,但需避免过量进食。
另外,作业过程中需注意身体清洁,若驾驶室配备简易洗手设施,可在休息时用冷水擦拭面部、颈部、手臂等部位,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缓解身体燥热感;若作业区域条件允许,可在作业间隙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额头或颈部,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避免在作业过程中吸烟,吸烟会加速身体水分流失,同时烟雾会污染驾驶室内空气,影响呼吸健康,增加中暑风险。
作业后的防暑恢复
户外工程车辆驾驶员作业结束后,需做好防暑恢复工作,帮助身体从高温作业状态中调整过来,避免因作业后护理不当引发健康问题。首先,作业结束后避免立即进入低温环境,如刚结束高温作业后不要马上进入空调温度过低的房间,或立即饮用冰镇饮料,防止身体因温差过大出现血管收缩、感冒等问题,建议作业结束后先在常温环境下休息 10-15 分钟,待身体温度逐渐下降后,再进入低温环境或饮用微凉的饮品;作业结束后需及时补充水分与营养,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作业过程中流失的电解质,同时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蔬菜),帮助身体恢复体力,避免作业后暴饮暴食,加重肠胃负担。
其次,作业结束后需做好个人清洁,及时更换湿透的工作服,用温水洗澡,清洁身体表面的汗液与灰尘,促进皮肤呼吸,同时缓解身体疲劳;避免作业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打球等,高温作业后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剧烈运动易导致身体过度消耗,增加心脏负担,建议作业后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帮助身体放松;作业结束后需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熬夜或进行高强度脑力劳动,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为次日的高温作业做好准备。若作业后出现持续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排除中暑或其他健康问题,切勿自行用药延误治疗。
FAQs
户外工程车辆驾驶室空调突然故障,高温环境下无法正常降温,驾驶员应如何临时应对,保障作业安全?
户外工程车辆驾驶室空调故障时,驾驶员需快速采取临时降温措施,同时调整作业节奏,避免因高温导致身体不适影响安全。首先,立即开启驾驶室所有车门、车窗(包括顶窗),利用空气对流排出车内热气,若车辆配备天窗,可将天窗开启至最大角度,增强顶部通风效果,同时放下驾驶室侧窗遮阳帘,阻挡侧面阳光直射,减少驾驶室热量积聚;若车辆有备用的遮阳板或反光隔热垫,可快速安装在驾驶室顶部或车窗内侧,进一步降低阳光直射带来的热量,临时缓解驾驶室高温环境。
其次,调整作业与休息节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原本每 1.5-2 小时休息一次,可调整为每 40-50 分钟休息一次,休息时需将车辆停靠在阴凉处(如树荫下、工地临时休息棚),远离阳光直射区域,同时解开工作服领口、袖口,用冷水擦拭面部、颈部、手臂等部位,利用水分蒸发散热,若携带了冰丝坐垫或湿毛巾,可将冰丝坐垫铺在座椅上,湿毛巾敷在额头或颈部,增强降温效果。休息过程中需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每次饮用 100-150 毫升,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与电解质,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冰镇饮品,防止加重身体不适。
另外,作业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身体状态,若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心慌等中暑前兆,需立即停止作业,将车辆停靠在安全区域,进入阴凉处休息,服用随身携带的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若症状在 15-20 分钟内无缓解,需及时联系同事或项目负责人,说明情况并请求协助,切勿继续作业;同时,及时联系维修人员检修空调故障,告知维修人员车辆型号、空调故障现象(如无法制冷、风量异常),让维修人员携带合适的配件尽快到场维修,若短时间内无法修复空调,需向负责人申请调换车辆或调整作业任务,避免在无降温设备的情况下长时间高温作业,保障自身安全与作业安全。
户外工程车辆驾驶员作业时需穿戴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反光背心),高温环境下如何平衡防护要求与防暑需求?
户外工程车辆驾驶员在高温环境下穿戴防护装备,需从装备选择、穿戴方式、作业调整三方面入手,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降低防暑压力。首先,优先选择透气、轻便、吸汗的防护装备,安全帽选择带有通风孔的款式,通风孔数量建议不少于 4 个,且通风孔需保持通畅,避免堵塞影响头部散热,同时安全帽内衬可选择棉质材质,增强吸汗性与舒适度,减少头部汗液积聚;反光背心选择网眼面料或透气速干面料,这类面料透气性好,能快速排出身体热量,避免传统不透气反光背心导致的闷热感,同时确保反光条完好,不影响防护警示效果,若项目允许,可选择短袖款反光背心,减少衣物对身体的包裹面积,提升散热效果。
其次,优化防护装备的穿戴方式,在不影响防护功能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穿戴。安全帽佩戴时需调整松紧度,确保贴合头部但不紧绷,避免过紧导致头部血液循环不畅,加重闷热感;反光背心穿戴时可拉开底部拉链(若配备),增强腰部通风效果,避免背心完全贴合身体导致热量无法散发;对于需要佩戴手套的驾驶员,可选择半指透气手套,减少手部包裹面积,同时保证手部操作设备时的灵活性,避免全指手套导致手部出汗过多影响操作。作业间隙休息时,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如无高空坠物、无车辆通行)的前提下,可暂时取下安全帽,让头部充分散热,同时拉开反光背心拉链,增强身体通风,但需注意休息结束后及时穿戴好防护装备,避免违规作业。
另外,结合防护装备的穿戴情况调整作业安排,穿戴防护装备后身体散热效率会下降,需适当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增加休息频率,例如原本每 2 小时休息一次,可调整为每 1 小时休息一次,休息时需到阴凉处取下防护装备,让身体充分散热,同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作业过程中若感到防护装备内汗液较多,可在休息时用干净毛巾擦拭身体,更换吸汗的内衣(若随身携带),保持身体干爽;若作业区域温度过高(如超过 35℃),可与项目负责人沟通,申请在一天中温度较低的时段(如清晨 6-10 点、傍晚 5-7 点)进行高强度作业,中午高温时段安排轻度作业(如车辆检查、物资整理),减少高温时段穿戴防护装备的作业强度,平衡防护与防暑需求。
户外工程车辆作业区域偏远,缺乏饮用水补给点,驾驶员应如何提前准备与合理分配饮用水,避免高温作业时缺水?
户外工程车辆作业区域偏远、缺乏饮用水补给点时,驾驶员需提前做好饮用水储备与分配计划,确保高温作业期间不缺水。首先,根据作业时长与高温程度确定饮用水储备量,若单日作业时间为 8 小时,且作业区域温度在 30-35℃,建议储备 4-5 升饮用水;若温度超过 35℃,需增加至 6-7 升,同时储备 1-2 升淡盐水(浓度约为 0.9%,可按 1 升水加 9 克盐的比例调配),用于补充电解质。饮用水建议选择桶装纯净水或瓶装白开水,避免携带含糖饮料或碳酸饮料,防止高糖导致身体脱水加快。储备时需将饮用水分装在 2-3 个密封水壶中,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瓶,防止高温下塑料瓶释放有害物质,同时将水壶放置在驾驶室阴凉处(如座椅下方、仪表盘储物格),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水温升高,影响饮用口感与身体吸收。
其次,制定合理的饮用水分配计划,避免前期过量饮用导致后期缺水。作业前 30 分钟饮用 200-250 毫升水,为身体提前补充水分;作业过程中每 30-40 分钟饮用 100-150 毫升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防止增加肠胃负担或导致频繁如厕影响作业;作业间隙休息时可适当增加饮水量,每次饮用 200 毫升左右,同时根据身体出汗情况调整,若出汗较多,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每次饮用 50-100 毫升,避免过量饮用淡盐水导致身体不适。需注意避免在极度口渴时才饮水,此时身体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需缓慢饮用,分 2-3 次喝完 200-300 毫升水,防止一次性饮水过快导致腹胀。
另外,可借助其他方式减少身体水分流失,间接降低饮用水消耗。作业时尽量避免在阳光直射区域长时间停留,减少出汗量;穿戴透气、吸汗的工作服,避免衣物不吸汗导致汗液蒸发过快,增加水分流失;作业过程中控制呼吸节奏,避免大口快速呼吸,减少呼吸道水分流失;若作业区域有天然阴凉处(如山洞、大树下),可在休息时到阴凉处停留,降低身体代谢速率,减少水分消耗。同时,可随身携带少量含水量高的水果(如西瓜、黄瓜),在休息时适量食用,补充水分与维生素,缓解口渴感,但需注意水果需提前清洗干净,且避免过量食用导致肠胃不适。若作业结束后发现饮用水剩余不足,需及时记录此次储备量与消耗量,为下次相同作业环境下的饮用水储备提供参考,确保每次作业前都能储备充足的饮用水。
户外工程车辆夜间作业后,驾驶员需在驾驶室短暂休息,高温天气下如何保证休息时的降温与安全?
户外工程车辆驾驶员夜间在驾驶室短暂休息时,需兼顾降温效果与安全防护,避免因降温方式不当导致安全风险或身体不适。首先,合理调节驾驶室通风与降温设备,若夜间温度仍较高(如超过 28℃),可开启空调并调至外循环模式,温度设定在 26-28℃,风量调至最低档,既能保持驾驶室凉爽,又能引入外界新鲜空气,避免长时间内循环导致车内空气污浊,同时关闭驾驶室侧窗,只开启顶窗(若配备),顶窗开启角度控制在 10-15 度,既能通风又能防止夜间雨水或杂物进入驾驶室;若车辆空调故障或为节省燃油不开启空调,可打开驾驶室两侧车窗,车窗开启宽度控制在 15-20 厘米,同时放下侧窗遮阳帘,避免夜间过往车辆灯光直射影响休息,且能防止外界蚊虫进入驾驶室,保证休息环境舒适。
其次,做好驾驶室安全防护措施,夜间休息时车辆需停靠在安全区域,远离作业区域、施工机械行驶路线、道路边缘,同时拉起车辆手刹,挂入空挡(手动挡车辆)或 P 挡(自动挡车辆),关闭车辆发动机(若开启空调需保持发动机运转,需确保车辆处于安全停车状态),在车辆前后放置警示标志(如三角警示牌),若作业区域光线昏暗,需开启车辆示廓灯,提醒过往车辆与人员注意;休息时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如手机、钱包)需放置在驾驶室隐蔽位置(如座椅下方储物盒、仪表盘内侧),避免暴露在外导致被盗;若驾驶室门锁完好,休息时需锁好驾驶室车门,只开启顶窗或部分侧窗通风,防止夜间无关人员进入驾驶室。
另外,调整休息姿势与装备,提升休息舒适度,在驾驶室座椅上放置透气靠枕,调整座椅靠背角度至 110-120 度,避免座椅过直导致腰部疲劳,或过斜导致身体下滑;若携带了薄款透气毯子,可在休息时盖在腹部,防止夜间空调冷风或外界凉风导致腹部受凉;休息前适量饮用少量白开水,补充夜间身体水分消耗,但避免过量饮水导致夜间频繁如厕影响休息;休息时间控制在 20-30 分钟,避免长时间休息导致身体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后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影响后续作业。休息过程中若听到外界异常声响(如车辆碰撞声、人员呼喊声),需立即醒来查看情况,确保自身与车辆安全,休息结束后需检查驾驶室门窗、车辆手刹、警示标志等是否完好,确认无异常后再启动车辆继续作业。
老年户外工程车辆驾驶员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高温环境下作业需额外做好哪些防暑与健康防护措施?
老年户外工程车辆驾驶员(一般指 50 岁以上)因身体代谢速率下降、水分调节能力减弱、耐热性较差,高温环境下作业需在常规防暑措施基础上,额外做好针对性的健康防护,降低中暑与健康风险。首先,作业前需加强身体状态评估,每日作业前测量血压、心率,若血压超过 140/90mmHg 或心率超过 100 次 / 分钟,需暂停作业,在阴凉处休息观察,待血压、心率恢复正常后再决定是否作业;若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需提前服用日常药物,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降压药、硝酸甘油),放置在驾驶室易取用的位置,同时告知同事自身健康状况与急救药品存放位置,以便突发情况时同事能及时协助。
其次,作业中的防暑措施需更细致,调整作业节奏与强度,将连续作业时间控制在 30-40 分钟,休息时间延长至 30 分钟,休息时需进入空调休息房或阴凉处,避免在驾驶室或露天环境短暂休息,休息过程中除补充淡盐水外,可适量饮用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如低糖分的淡盐水饮料),每次饮用 50-100 毫升,帮助身体快速补充电解质,同时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防止刺激心脏导致心率加快;作业过程中需频繁关注身体感受,若出现轻微头晕、乏力,需立即停止作业,坐下或躺下休息,用湿毛巾敷在头部、颈部,服用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若症状无缓解,需立即联系急救人员,切勿硬撑作业。
另外,加强饮食与休息的健康管理,作业前饮食需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如粥、面条、鸡蛋、鱼肉),避免食用高盐、高油食物,防止加重肾脏负担与身体水肿;作业间隙可随身携带易消化的零食(如苏打饼干、无糖酸奶),在感到饥饿时少量食用,补充能量,避免空腹作业导致低血糖;每日作业结束后需保证 8-9 小时充足睡眠,睡眠环境需保持凉爽通风,温度控制在 24-25℃,避免夜间高温影响睡眠质量;每周至少进行 2-3 次轻度身体锻炼(如散步、太极拳),每次锻炼 30 分钟,增强身体耐热能力与免疫力,但需避免在高温时段锻炼,选择清晨或傍晚温度较低时进行。
同时,需优化驾驶室作业环境,为老年驾驶员配备更舒适的降温与辅助设备,如在驾驶室座椅上安装可调节温度的通风座椅,增强座椅散热效果;在驾驶室放置湿度计,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50%-60%,若湿度超过 70%,可放置干燥剂降低湿度,避免潮湿环境加重关节不适;作业时可佩戴防滑透气的半指手套,减少手部出汗导致的操作打滑,同时保护手部皮肤;若驾驶室操作按钮、仪表盘字体较小,可更换为大字体仪表盘或在按钮上粘贴醒目标识,方便老年驾驶员识别操作,减少因视觉疲劳导致的操作失误。此外,老年驾驶员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重点检查血压、血糖、心脏功能等指标,根据体检结果调整作业强度与防暑措施,确保高温环境下作业的健康与安全。